2016年3月2日,出席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重庆代表团乘坐飞机抵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之后的两天下午,重庆团在驻地天健宾馆安排了两场记者会,一场主题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另一场是“扶贫与生态环境建设”。
在两场记者会上,重庆官员轮番上阵,不厌其烦地回应着各路记者的好奇:从“重庆为什么经济增速高”,到“两江新区到底可以给企业减少哪些成本”等等。提到重庆“近三年经济增长保持在两位数以上,全国第一”时,官员们解释一致:中央政策、重庆推动、干部群众的执行。
重庆的确有理由感到骄傲:2015年中国经济增长率首次“破七”达到6.9%,而重庆却与西藏一起维持11%的经济高速增长,成为2015年经济发展最快的两个省区。2016年,重庆将GDP增长目标定在10%左右,“十三五”的发展目标则是保持GDP年均增长9%左右。
全国两会进行期间,南方周末记者深入重庆代表团,采访多位处于决策层的政府官员,观察人大代表如何履职,重庆团怎么讨论“十三五”规划,进而探究重庆经济为何在全国增速最快。
津津乐道两件事
3月3日重庆团举行的发布会上,每位参会代表都会向记者分析重庆的区位优势。“我们经常说,重庆是东部的西部,西部的东部,在东西部的交汇处,更贴近内陆内需市场,与西部九省相比,市场辐射半径更有效。”重庆保税港区开发管理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唐林说。
在向外界推介重庆的发展经验时,重庆团代表津津乐道有两个布局:“五大区”布局,以及“基地化、集群化布局”。
“五大区”指2013年重庆设立的“五大功能区”。这年9月,中共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召开,会议决定重庆将划分为都市功能核心区、都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五个功能区域。
“五大区”确立后效果显现。2014年,以发展服务业为核心的都市功能核心区的GDP中服务业占比高达78%,以发展工业为核心的都市功能拓展区和城市发展新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极,GDP占重庆一半,增长分别为12.2%和11.5%,其中城市发展新区也是重庆提升城镇化的主战场。
“整个功能区域划分遵循了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适宜什么则重点发展什么。”汤宗伟说,“组成核心区域的各个区该干啥一清二楚,这是一个创新的地方。”。
至于“基地化、集群化布局”,主要是指把产品上下游尽可能整合在一起。据统计,物流成本占制造业总成本的近三成,通过集群化方式节约物流成本进而降低企业成本,比如重庆的汽车行业和笔电产业已经做到了两个80%,即80%的配件就近采购和80%的货运就近采购。
如今重庆经济正因为产业集群而获益。根据重庆市统计局的数据,2015年工业经济发展势头良好,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元大关。以汽车和电子作为两大支柱产业,形成原材料、零部件、整机上中下游产业链集群,作为重庆工业增长的“双引擎”,增速分别超20%和10%。集群效应所释放的能量可见一斑。
“重庆工业企业的平均利润之所以大大高于全国,和我们的这种基地化布局,集群化的招商,垂直化一体的整合密不可分。”重庆海关原党组书记、关长马忠源对南方周末记者解释,“表面上看似乎减少了企业物流的配送成本,但当企业聚集后,它降低了创新协作的时间成本,协同能力大大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