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以来,我市面对国际形势错综复杂、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困难局面,主动适应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千方百计稳增长、谋发展,一心一意转方式、调结构,稳中求进,“走”出一条激昂的发展曲线。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青岛生产总值(GDP)连续跨越四个千亿元台阶,年均增长9.7%;在2015年全国主要城市GDP排名中,青岛名列第12位,除北京、天津两个直辖市以外,青岛在中国北方所有城市中排名第一。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GDP健康度排名中,青岛名列第一。财政收入迈进“千亿元俱乐部”,2016年,全市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100亿元,增长10.3%。2016年新增存贷款均超千亿元,创历史新高;截至2016年末,全市贷款余额达到1.29万亿元,存款余额达1.46万亿元。2016年1-11月,固定资产投资额与投资增速均居全省首位,重点领域中的高新技术投资增速达29.8%,现代服务业投资增速达33.8%。
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我市逆势而上推动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为今后一个时期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推进“三中心一基地”建设,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深化供给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显成效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李群多次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抓住了适应和引领新常态的“牛鼻子”,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必须“迈得开步、忍得住痛、抢抓好牌、打出好牌”。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召开以来,我市围绕推动供给侧改革,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全力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力促全市经济转型升级。
由于历史原因,我市老城区集中了大批工业企业,发展空间受限、安全环保存在隐患,县域工业园区布局分散、业态混杂、发展粗放,严重制约了工业健康持续发展。为此,我市从供给侧改革入手,大力实施“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战略,克服各种不利因素实施老城区企业搬迁,引导产业向西海岸新区、高新区、蓝谷等重点功能区和新型产业园区集聚,大规模淘汰、化解落后产能,升级发展蓝色、新兴产业和高端服务业,大大提高了发展质量和效益。
根据市搬迁办提供的数据,这些年来,我市重点推进110户老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截至目前,我市老城区企业环保搬迁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全市114户规划内搬迁企业中,已有111户企业启动搬迁,67户企业的搬迁项目竣工,95户企业的老厂区实现关停。老企业搬迁不是简单的物理空间移动,而是实现了转型发展的大提升,在生产装备、工艺技术、产品档次、节能环保等方面都有了大幅提高,全面淘汰落后产能。预计这些搬迁企业全部投产后,每年总销售收入将比原来提高60%,而污水、固体废弃物等污染排放将下降30%以上,能耗将减少15%以上。
“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战略的实施,使一大批科技水平高、带动作用强的大项目先后在工业产业聚集区落地,老企业搬迁腾出的土地,30%以上用于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以及城市道路和绿地的建设,同时发展高端服务业、都市工业等产业,在实现有效供给、创造有效需求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面对“僵尸企业”处置这一难点问题,我市分类实施、稳妥推进。2016年以来,青岛华通集团作为我市国有资本运营投资平台、国企改革和产业发展平台,果断对134家“僵尸企业”进行处置,对有经营活动的93家企业进行“外科手术”和“内科治疗”,让20多家企业重新焕发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