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获悉,7月上述两地的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与6月相比大幅下降,其中北京、上海的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分别为-6%、-5.9%,分列全国倒数第二、第一。
导致如此的原因,北京与工业产业加快向外转移有关,而上海则是汽车、手机、钢铁等产量放慢。
根据了解,7月京沪汽车生产放慢,分别生产汽车10.92万辆,15.81万辆,比去年同期的14.91万辆、46.38万辆分别下降了40%、60%左右。此外,北京的手机、上海的钢铁产量同比也有下降。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秘书长陈耀指出,北京、上海是两个大都市,从发达国家的发展趋势看,大都市经济发展要形成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形态。现在北京、上海仍然有一部分制造业,钢铁、汽车等行业跟大都市的产业结构发展趋势是有所背离的。
“京沪这两个城市要转型升级,像钢铁、汽车这些行业是要退出的。”陈耀说。
产业疏解效果显现
上海、北京7月的规模以上工业增速跌幅超过了陕西的-5.8%,辽宁的-4.9%,黑龙江的-1.7%。京沪工业放慢与传统制造业加快退出有关。
比如北京7月汽车产量为10.92万辆,相比3月的19.88万辆,已经持续多月下降,比去年同期的14.91万辆,也大幅下降。
上海的情况类似。7月汽车产量15.81万辆,相比4月的23.87万辆,去年同期的46.38万辆,降幅较大。同时,上海的笔记本、钢材产量都在下降。今年7月,上海造船仅有5.75万载重吨,大大低于去年同期的13.58万吨。
中国社科院工业所产业组织研究室主任刘戒骄认为,从去年以来北京很多制造业都在往天津、河北、内蒙古等地迁移。上海部分制造业还要进一步向浙江、江苏进行扩散。
“关键是旧的产业转移出去,要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他说。
对于工业下行的情况,北京市统计局的报告认为是正常情况。北京市对新增产业的禁止和限制措施实施以来,北京工业产业疏解效果逐步显现。
值得注意的是,北京以业控人效果显著,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平均用工人数同比下降4%,同比减少4.5万人,其中城六区同比下降5.3%,减少2.1万人,占到了全市工业减员总数的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