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界代表齐聚一堂、共庆特区建立35周年的座谈会上,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马兴瑞连发四问。每一问,都是出给特区广大干部群众的考题,都是特区发展要迈过的坎。
第一问是“经济之问”:“如何突破重重约束,在经济发展上进一步发力,实现更可持续、更有质量、更高速度的发展,更好发挥全国经济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打造经济升级版的中国标杆,就是要建成更具辐射力带动力的全国经济中心城市。实现这个宏愿,须在经济提质增效上探索新经验,蹚出新路子,助推更可持续、更有质量、更高速度的发展。
面临诸多掣肘,特区经济的引擎需要持续加力。
需要突破能源、资源、空间、人力等方面的约束,集聚优质要素,全速发动创新大引擎,以质量型增长、内涵式发展为经济建设注入新的优质动力。着力引进高端创新人才和团队,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海洋经济、航空航天、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上深度布局;破解科研投入、新业态生长等方面的瓶颈,打造完备的综合创新体系;积极学习借鉴外部经验,毫不动摇做大做强金融业,使企业发展的“造血源”强劲奔涌,这些方面的步子迈实了,经济增长就能拥有强大的后劲,持续较高速度增长就有了坚实的支撑。
更高质量的经济形态,是深圳早已确立的发展追求。打造深圳标准,铸造深圳品牌,树立深圳信誉,提升深圳质量,是深圳企业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关键,也是深圳赢得世界美誉的必由之路。如何让每万元gdp消耗越来越少,经济“绿含量”不断提升?惟有坚决打赢转型升级一战。大力淘汰落后产能,升级传统产能,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更多参与或主导国际先进标准的制定,严格实施先进标准,让深圳这片土地上的产品和服务直通世界。瞄准产业制高点,方能不断超越,实现更有质量的发展。
处在转型发展新阶段,深圳需要以较高速度的增长为依托。更高速度的经济增长,既是对自我的超越,又是在国内的领先。下好政府职能转变这一全面深化改革的“先手棋”,打掉阻碍市场发力的梗阻,用权力的减法做市场活力的乘法;着力培育更多大企业这一城市发展的“发动机”,以企业巨舰方阵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发展壮大;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大显身手,打开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建设这一重要突破口,将有力推动深圳经济保持不失速、不减势。
敢闯敢试,才有特区。继续敢闯敢试,做到蹄疾步稳,才能有力回答好“经济之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