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8日,驻郑高校院所创新创业现场观摩会召开,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吴天君带领由郑州市委市政府、省科技厅、省教育厅、驻郑大专院校、部分驻郑科研机构主要负责人组成的观摩代表团,走进黄河科技学院“U创港”创新创业综合体、国家大学科技园西区和郑州大学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从面至点,代表们满载收获,看到了“政府+高校”的创新创业合作模式在郑州的成功探索。
“政府+高校”创新创业合作模式新探索
进入黄河科技学院“U创港”高大宽敞的车间里,学生们正在三五成群分专业进行实地操作练习。实习车间、智创工坊、圆梦工坊、零件超市、创客工作室、学术报告厅和黄河众创咖啡、众创空间等让观摩代表们应接不暇,“政府+高校”创新创业合作模式更是让观摩代表眼前一亮。
黄河科技学院与二七区政府采取的“政府+高校”合作发展模式,共同推进“U创港”创新创业综合体建设,是一种创新创业发展新模式的探索,有利于实现双方优势资源共享和优势发挥。一方面强化了地方政府的政策、资金支持,同时又得到高校单位的科研、人才支撑,可以迅速形成一个大的创新创业综合体及创客研发、孵化、加速的产业园。
截至目前,黄河科技学院的众创空间入驻项目和团队70多家,其中80%来自于本校师生;孵化器中的小微企业45家,其中三分之二属于引进企业,而加速器已经有企业15家。
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吴天君高度评价这一创新性探索,他指出,地方政府和科研单位要进行战略合作,进行资源整合,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缺什么环节补什么环节”的理念和打造创新创业完整生态服务链的要求,迅速形成全市创新创业热潮和创新创业载体。
他充分肯定了“政府+高校”合作发展模式,认为这一模式各县(区)都可以进行,不仅仅局限于市里原先规划的20个创新创业综合体,要迅速形成大的创新创业综合体及研发产业园。
在“U创港”创新创业综合体,政府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大。人才公寓、产业园建设用地指标获得政府批复,郑州市每年投入200万元为创业项目和企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后续保障。
郑州“双创”跑出加速度
在郑州大学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代表团目睹了研究院的发展潜力:三维沉浸式多媒体技术研究所、机器人应用研究所、工程塑料研究所等14个研究所,经过半年多的发展,已遴选120多个具有产业化前景的科研团队入驻,另有多家高科技企业正在洽谈、孵化中。
这一研究院是郑州大学与郑州高新区管委会共建的科技创新和高科技企业孵化平台。研究院负责人说,5年建设期内,要建成一个国家级研发中心;建成一个技术转移中心;建成电子信息技术等5个公共技术研发平台。
研究院的快速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省会创新创业的“加速度”。郑州大学校长刘炯天评价说:“必须为郑州加快推动创新创业点赞!”
一年来,郑州市加快实施开放创新双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创业综合体建设为突破、以“众创空间”为带动,以“智汇郑州1125聚才计划”为支撑,以总规模上百亿元的产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要素配套政策扶持“两金一扶”系列政策为保障,打出创新创业“组合拳”。根据科技部最新评价,郑州市在全国57个创新型试点城市中综合排名第18位。
创新创业综合体建设运营全面提速。1-10月份,政府主导建设的综合体建成面积已达到110万㎡,成立运营团队37个,入驻企业1253家,其中已培育新三板上市企业16家,拟上市企业32家。
各类孵化载体平台发展成效显著。目前,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79家,其中国家级10家、省级22家。全市纳入统计的众创空间有66家;累计入驻团队(项目)780多个。
招才引智工作成效凸显。目前,已有清华启迪、北大方正、上海交大、美国硅谷亚美迪、以色列英菲尼迪等一批国内外著名科技机构入驻各综合体。
目前,全市已实现各类创新创业载体在各县(市、区)的全覆盖,探索了创新创业工作“政府主导型、政校合作型、民营企业型、众筹型四大典型发展模式,支撑“双创”工作遵循从科技研发、创业苗圃(众创空间)到孵化器、加速器,最终形成创新创业综合体的发展路径,打造创新链、融合资金链、支撑产业链、带动就业链。
走出一条具有郑州特色的“双创”路子
当天,各县(市、区)与高校院所签订了29份合作协议,携手推动“双创”。结束观摩之后,代表们没有休息,马不停蹄地座谈交流,经过观摩,全市创新创业的蓬勃势头令代表们欣喜不已。省科技厅厅长张震宇、省教育厅厅长朱清孟表示,要调动全省的科技资源、教育资源,加大对郑州的支持力度,发挥好郑州的示范作用,带动河南“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整体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在经验交流会上,省委常委、郑州市委书记吴天君指出,全市上下要坚定信心,把“双创”工作摆在突出位置,持续推进、持续提升。
围绕打造“全民创业热土、国家创新中心”目标,郑州提出了以互联网示范城市建设、光通信技术、新能源汽车、智能终端、智能装备和新材料等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化为引领,构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支撑体系,占领全国制高点。
据了解,郑州将围绕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活动和科技成果转化需要,搭建好四大平台,即功能平台、研发平台、承载平台和网络平台。形成科研成果在郑州转化的功能和成本优势;形成从研发创新到创业发展的承接链条和服务链条。加大金融服务支持力度,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建立市级层面的联系会议制度,每一个高校院所有一名领导干部对口联系,为高校院所创新创业架好桥、助好力,服好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