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个结合”“五项推进”全力服务实体经济 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银行(8.780, -0.02, -0.23%)董事长闫冰竹
今年是北京银行成立的第20个年头,作为掌门人,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北京银行董事长闫冰竹携手北京银行一路走来,在亲历中国金融业跌宕起伏的过程中,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与前瞻性的发展思路。
在闫冰竹看来,服务实体经济是银行业永不动摇的发展之基与责任使命,北京银行正是以20年间总资产、净资产均增长100倍的业绩,证明了围绕服务实体经济这条主线的发展成果。
在日趋复杂的经济大环境下,下一步,银行业如何继续高效服务实体经济?怎样应对当前的风险考验?在绿色发展的新要求下,银行业又该如何作为?在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中,闫冰竹给出了新的思路。
记者: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您创新性地提出了以“三个结合”、“五项推进”服务实体经济的思路,请具体谈谈这一思路?
闫冰竹: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国之本,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企业发展之基和责任使命。作为服务实体经济重要力量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应高度重视和深刻认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质要求,紧紧围绕“服务实体经济、促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的核心主线,自觉改善金融服务,形成与实体经济相互依存、互利共赢的和谐发展局面。
首先,要牢牢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要特征,抓住促进实体经济提质增效的核心主线。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建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积极适应和服务经济发展新常态,在促进总需求适度扩大的同时,加大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支持力度,更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大力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与此同时,要深刻认识银行业与实体经济的共生共荣关系,更好地实现“三个结合”:即将服务实体经济与全行可持续发展有机结合,将金融服务与实体经济有效需求主动对接,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将推动实体经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全行战略发展转型有机结合,根据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进程,优化发展战略管理机制和业务模式,增强金融服务能力;将金融创新与防范风险有机结合,紧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和对外开放步伐,健全内部管理和强化风险管控。
除此之外,要紧紧围绕提高金融服务质效目标,从5个方面综合推进:从自上而下推动和自下而上对接双向发力,切实疏通政策传导机制,确保政策落地生效;积极盘活信贷存量,优化新增资金投向,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发挥综合化金融服务优势,开展信贷和非信贷金融服务,进一步拓展金融服务覆盖面;持续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不断改进金融服务方式方法;深刻认识风险结构和轮廓变化,坚决守住风险底线。
记者:在经济处于“L”形增长的新常态下,作为与经济周期息息相关的商业银行,应如何全面认识与应对当前的风险考验?
闫冰竹:经济决定金融,金融服务经济,经济新常态更本质的特征是结构调整,调结构必然带来阵痛。在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阶段,金融风险的隐蔽性和复杂性有所增强,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压力明显加大。
首先,伴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部分领域、产业和地区加快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清理“僵尸企业”,给银行业的信贷资产质量带来显著压力,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各类传统风险的防控难度也有所增加。同时,跨界融合业务的发展在催生金融业变革的同时,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一定的潜在风险隐患。金融体系外风险的跨界传染,重点领域、跨区域风险、非信贷资产和表外业务等潜在风险,对银行的风险防控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此外,随着银行业务复杂化、综合化程度逐步加深,规范经营的审慎监管趋向更加明确,跨部门联动监管的趋势更加明显,监管执法透明度进一步提高,表内外监管的穿透性原则进一步强化,市场化监管手段的运用也更加频繁。同时,监管部门对银行系统性区域性风险的防控要求也更加严格。
风险管理能力始终是银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经济转型期对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近期中国银监会出台了《银行业金融机构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征求意见稿)》,将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以北京银行的工作思路来看,未来要进一步做好风险防控和信息共享,切实提高风险管理和化解能力。要深刻认识和及时研判经济新常态和市场化改革进程中风险变化的规律和特征,加强内部控制,切实提高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集中度风险、声誉风险的管控能力,不断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同时,着力防范和化解产能过剩行业、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互联互保等重点领域风险,综合排查治理外部风险向银行体系传导。用足用好现有核销政策,加快不良贷款核销,丰富不良资产市场化处置方式。加大资本工具创新和发行力度,提升资本补充和损失吸收能力。除此之外,积极倡导“稳健经营、内控优先、全员参与、过程管理”的风险管理文化,夯实永续发展基础,确保在市场风浪中稳健经营、行稳致远。
记者:随着经济迈入新常态,经济增长质量被提到新的战略高度,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治理、建设美丽中国,已经成为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也成为社会各界的高度共识。对于商业银行而言,绿色发展将带来哪些机遇与要求?
应如何对接绿色发展的使命?闫冰竹: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推动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是“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同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设立绿色发展基金,为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积累了大量的生态环境问题,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推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成为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提高资源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实现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战略方针。根据相关估算,从2015年至2020年,中国绿色融资需求为15万亿元至30万亿元;从2015年到2030年,中国绿色融资需求为40万亿元至123万亿元。中国正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新常态时期,伴随着新旧动能加快转化,将产生巨大的绿色金融需求。
从银行业的转型要求来看,银行业经过10多年的高速发展,增长动力日渐趋缓,受到利率市场化、负债端压力加大、互联网冲击等挑战,我国银行业利润空间逐渐收窄,发展已经到了转型期。可见,在内外部经营环境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必须快速转变经营策略,顺应宏观形势的变化,适应新经济、新金融的发展趋势,向政策支持的节能环保、技术改造等方面加大信贷投入,逐渐加大绿色金融的业务占比,逐步压缩“两高一剩”的业务占比,通过在绿色金融领域的投入和盈利,缓释利差缩小、传统行业不良增加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驱动银行资产配置结构优化,重塑自身的资产负债表结构。
当前,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金融推进面临转型期,发展低碳经济、迎接绿色革命,不仅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调整,更是未来国家和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商业银行应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于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构建金融支持绿色经济发展的长效机制,依托品牌化发展战略、区域化布局战略、集约化经营战略、国际化合作战略以及资本节约型战略,推动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走出一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发展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