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个月,黑皮肤的郑和正在重新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他是联想集团个人电脑事业部高级总监。多年前,他漂洋过海来到中国工作,却常常因为外籍的身份而感到不便。
“以前的工作居留证每年一签,每次需要20个工作日,太耽误事儿。”一位外籍高管透露。
几个月前,郑和成为首批通过中关村“绿卡直通车”获得我国永久居留证的外籍高端人才。他拿着中关村管委会的推荐函和前期准备好的材料,只用了一小时就办完了手续。
2016年年初,中关村会同多部门推出了20项出入境新政,率先成为我国外籍人才管理制度创新的试点区域。符合条件的外籍高层次人才只要凭中关村管委会出具的推荐函,即可提出永久居留申请,放宽了工作单位、居住年限等一系列要求。审批时限也由以往的180天缩短为50个工作日。 一个数字就能看出外籍人才对新政的渴求。2004年到2015年12年间,北京市累计发放1700余张绿卡,平均每年不到150张。而新政实施仅半年,就办理了480余张绿卡。
“出入境新政的人才虹吸效应十分明显,能够很好地起到‘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作用。”中关村管委会人才处负责人说。
“有了这几百万的资金,我们下一步的发展可就有着落了,真是及时雨!”一家海淀高科技企业负责人说。不久前,他所在的公司刚刚获得了投资机构、银行的两笔融资。
2016年,“投贷联动”首次出现在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然而,在中关村的许多企业、金融机构和投资机构看来,“投贷联动”这个词并不新鲜。
“轻资产的科技型企业没有足够的信用作为担保,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资金时会有很大的顾虑。面对这些企业,社会资本以股权投资先行筛选投入,而后金融机构再进入。有社会资本的信用背书在前,将极大降低金融机构的风险。”海淀区金融服务办公室主任唐颖解释。2015年年底,经过对区域内几乎所有商业银行的走访,以及对聚集在海淀区的数百家投资机构的了解,海淀区率先开始探索“投贷联动”试点。
投贷联动、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银税互动试点、本外币集合授信……在各种创新模式的助推下,中关村成了全国乃至全球的创新资本高地。2016年,仅北京银行业就有千亿银行信贷投入中关村企业。 与此同时,全国80%的天使投资人活跃在中关村,在资本寒冬来临之际,这里仍是一片热土。2016年上半年,中关村发生379起天使投资案例、占全国46.3%;发生创业投资403起、占全国31.9%,金额283.9亿元、占全国48.5%。 “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我们发现束缚创新的体制机制和政策障碍不仅有科技体制方面的,更有经济社会领域管制方面的。因此,进一步解决制约创新驱动发展的症结,需要由科技体制改革向全面创新改革转变。”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中关村陆续创新部市会商工作机制,推出“新四条”、“京校十条”和“京科九条”等系列政策,在科技、资本、人才等创新要素的跨境自由流动方面频频改革,打破了院所的围墙,打破了行业的疆界,打通了海内外创新要素的流动与融合。据统计,中关村先后实施了国家层面改革28项,市级层面改革70项,涉及创业支持、人才引进、科技金融等多个方面,形成了众多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