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首都北京,科技对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是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中央赋予北京的新责任,这既是北京的使命,也是北京发展的必由之路。
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2014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北京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战略定位,提出了把北京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目标。
“9月1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提出了聚焦突破重大前沿基础研究难题、加快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构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推广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改革措施等四项要求。”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如是说。
为支持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科技部、国家发改委、北京市人民政府会同国家有关部门起草了《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并于9月11日国务院正式印发。
《总体方案》从国家层面明确了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提出了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到2017年,科技创新动力、活力明显增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初具规模;到2020年,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能力引领全国;到2030年,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功能更加优化,为我国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有力支撑。
闫傲霜介绍,北京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具备坚实的基础。一是高端创新要素不断聚集,在京两院院士、各类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数量在全国均处于领先地位。管理资金总量和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均位居全球领先水平;二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第三代核电技术、碳基集成电路、遗传诊断技术、三维感知技术等一批处于国际前沿水平的重大科技成果相继涌现;三是“高精尖”经济结构初步显现,科技服务业占北京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明显增大,金融、信息、科技服务三大优势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明显提升;四是体制机制不断创新,重大改革措施相继出台,创新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创业孵化服务新兴业态初步显现;五是辐射引领能力不断增强,大量技术辐射到国内其他省市和国外地区,持续推动首都科技资源向社会开放。
科技引领经济社会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在未来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抢占竞争制高点,世界各国都将科技创新、科技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尤其注重发挥科技在调整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中的重要作用。科技已经成为推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闫傲霜指出,“十三五”时期,北京将实施首都蓝天、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食品质量安全保障、重大疾病科技攻关、城市建设与精细化管理五大民生科技行动,促进科技创新成果全民共享。
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先导与优势材料、数字化制造、轨道交通等产业领域实施八大技术跨越工程,引领“高精尖”经济发展。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以科技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高端发展;深化科技与文化融合发展,全面推进“设计之都”建设;以北京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城为抓手,加快推进高端农业创新发展。
制定科技冬奥行动计划,努力将2022年北京冬奥会办成精彩、非凡、卓越的奥运盛会,成为展示我国高新技术和创新实力的窗口和舞台。
构建区域协同发展格局
闫傲霜介绍,“十三五”时期,北京将优化首都科技创新空间布局,强化“三大科技城”和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代表的创新型产业集群的科技创新引领作用,加强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和四个高端产业新区的产业发展带动作用。
在推进首都科技资源融合发展方面,央地协同建设了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技城,并形成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始创新成果。在互联网应用技术、航天科技、生物医药、导航、先进制造和移动通信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为经济社会发展孕育新兴产业增长点。
《方案》中指出,“十三五”时期要通过优化协同创新格局、建立协同创新三大机制、构建协同创新三类平台,建设京津冀创新共同体,推进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初步简称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创新驱动发展体制机制基本完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更加优化。
还要加强与“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发展战略涉及的省区市在重点领域的合作。实施创新资源成果共享工程,全面推广“一站一台”合作模式。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引智引技和引资并举,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提升开放创新水平,打造全球创新网络关键枢纽。促进区域资源成果共享,服务全国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