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近年关。一年来,北京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考卷”上,做了不少“加减法”:
加的是经济结构优化、腾笼换鸟、脱胎换骨,着力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
减的是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不一致、不协调的功能和产业,瘦身健体。
近日,市发改委、市科委和市经信委等部门联合举行发布会,通报这一年来本市以疏解促产业创新升级的成果。市京津冀协同办相关负责人坦言,疏解并不是要放弃发展,北京就是要通过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减法”,换取经济结构优化的“加法”,使经济发展更好地服务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
减法:去新增减既有,污染企业就地关停
本市从2014年开始连续推出两次“禁限目录”,全市不予办理的工商登记业务累计达1.63万件。其中,今年1至11月不予办理的新设立或变更登记业务3250件。
市京津冀协同办相关负责人算了一笔账:这1.63万件如果按照全市各行业从业人员平均水平估算,等于共减少新增就业岗位约80万个。“招”和“聚”的态势进一步扭转。
数据还显示,今年前11个月,全市新设市场主体22.43万户,同比减少1.67%,其中,从严调控的制造业、农林牧渔业、批发和零售业新设市场主体数分别下降73.27%、34.34%、20.09%。
“在控增量方面,通过禁限目录,北京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市京津冀协同办相关负责人说。
“减法”也在既有企业数量上生效。今年前十个月,全市已有335家一般制造业企业实现停产,2013年至今已累计关停1341家一般制造业企业,提前完成《北京市清洁空气行动计划》所要求关停1200家企业的任务。
“通过开展全市违法违规排污及生产经营行为专项清理整治,已清理整治挂账企业4477家。”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说,调整存量,就地关停退出污染企业,北京已经完成两年总体5000家整治任务的8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