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将加快向科创中心进军

来源:沃锐猎头公司
发布时间: 2015-11-16
89

  上海市市长杨雄11月1日在第27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上作题为《把握大势 把准方向 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主题报告。他指出,上海将从四个层面推进科创中心建设。

  第一,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上海将以张江地区为核心承载区,建设一个开放式的大型研究基地,汇聚全球创新资源,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努力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难题和前沿科技瓶颈。上海将在现有基础上,再打造一批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联合研究中心和创新型大学,汇聚一批全球顶尖科研机构和研究团队,努力在一些交叉前沿领域成为创新源头。

  第二,建设一批共性技术平台。通过政府支持、市场化运作,在信息技术、生命科学、高端装备等领域建设一批开放式创新平台,攻克关键共性技术,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同时,依托国家技术转移东部中心和各具特色的产业技术研究院,加快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平台,提供更专业、更便利的综合服务。

  第三,打造一批科技创新集聚区。上海将选择创新资源集中、创新特色鲜明、创新功能突出的重点区域,主要是张江、紫竹、杨浦、漕河泾、嘉定和临港等6个区域,集中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实施更聚焦的政策,实行更开放的体制机制,培育一批引领发展的创新型企业和高科技产业,努力把这些区域建设成为上海创新发展的新增长极。

  第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海要大力发展众创空间,这些新型创业服务平台数量众多、形式多样、分布全市,可以为创新创业者和中小企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开放式的综合服务,助推创新创业种子在全市各处开花结果。

  杨雄表示,在科创中心建设的道路上,上海还有不少困难要克服,不少障碍要跨越。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创新科技体制机制,调整一批政策举措,突破一批制度性瓶颈。具体如下:

  第一,建立符合创新规律的政府管理制度。创新要素需要流动,不流动产生不了新技术、新产业。当前政府对创新活动管得仍然太多,制约了创新创业主体的活力,必须作出大的调整。

  上海要减少政府对企业创新活动的管制。最大限度取消企业资质类、项目类行政审批事项,放宽新业态、新产业的市场准入。同时,对必须保留的审批事项,全部向社会公开,没有公开的不得再实施行政审批。

  上海还要改革政府扶持创新活动的机制。以前政府主要是支持创新产品的生产供给环节,今后更多通过政府采购等方式,支持创新产品的用户方和消费环节。降低政府采购门槛,扩大创新产品采购比例,为创新产品创造更大的市场空间。

  第二,建立积极灵活的创新人才发展制度。创新驱动本质上是人才驱动。要建立健全引进人才、使用人才的体制机制,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政策环境。

  上海要实施更开放的海外人才引进政策,降低海外人才在沪工作的门槛。今后外籍人才申请“绿卡”不再区分从事什么行业、担任什么职务,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5年期工作类居留许可不再受60周岁以下的年龄限制,外国留学生毕业后可直接留在上海创新创业。

  上海要强化人才激励机制,以市场价值回报人才价值。现在高校、科研机构和国有企业受现行制度影响,科研人才的收益和贡献不匹配。今后,要按照对科技成果的贡献度分配收益,科研人才收益在科技成果转化收益中的占比大幅度提高,收益形式可有股权激励、收益分红等多种形式。

  上海要创新人才评价制度,更多依靠市场评价、社会评价。改变过去以学历、资历、职称等为主要依据的人才评价方式,形成以能力、业绩、贡献为主要标准的人才评价导向,建立社会评价与企业评价的有效衔接机制,引导更多的人才参与创新、投身创业。

  第三,健全企业主体的创新投入制度。激发企业创新投入的动力,关键是要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建立符合创新型企业成长规律的投融资机制。

  杨雄表示,上海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支持作用。争取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战略新兴板,推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设立科技创新板,鼓励创新型企业多渠道开展直接融资。

  上海要大力发展创业投资。鼓励更多社会资本发起设立创业投资、天使投资和股权投资,扩大政府天使投资引导基金规模,缓解创新型企业初创期的融资难问题。

联系我们

*
*
*
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微信咨询
回到顶部
24小时免费热线
400-017-8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