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以来,人工智能(AI)已上升为上海优先发展战略,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伴随着应用场景的普及,上海人工智能产业正进入高关注、高需求、高发展的“黄金”阶段,目前已经汇集了超过1000家核心企业、包揽全国三分之一人工智能人才,在计算机视觉、语音语义识别、脑智工程等领域具有较强话语权。吸引产业、人才集聚,上海究竟魅力何在?请听本台记者程琳、胡旻珏、孙萍发来的报道:
[去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前夕,国内头部企业之一腾讯与上海市政府签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正式将上海分公司升级为华东总部。这座位于徐汇滨江的华东总部大楼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当中,预计今年底结构封顶,2021年上半年就将正式投入使用。腾讯上海分公司总经理张立军说,届时腾讯的人工智能和前沿科技两个大重点板块都将在上海发力。
[在包括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四个方面做前沿的AI技术的一个研究,腾讯刚刚新成立的前沿科技板块,会包含我们的机器人实验室,5G等等融合方面的一些研究,未来都会和华东和上海会有一些结合,做出新的技术研发。]
腾讯上海分公司的“升级扩容”只是近年来上海AI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自去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至今,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等一批基础研发平台启动,亚马逊、BAT、科大讯飞等一批行业创新中心和AI实验室落沪……上海在人工智能领域“领头雁”地位日益明显。在产业集聚效应的带动下,更多初创企业也把“起点”选在了上海。同时,面对全球化竞争,AI人才需求也在同比增长,如何吸引和留住人才,下好“先手棋”,上海也进行了一系列有益的尝试。今年5月24日,微软亚洲研究院(上海)暨微软—仪电人工智能创新院正式揭牌,并启动人工智能人才培训体系。由企业自掏腰包,免费对员工进行人工智能培训。每个周末,在华鑫科技园一间30多平米的教室内,20多名来自上海仪电的员工都要接受微软人工智能领域优秀科学家们的指导。微软亚洲研究院副院长潘天佑说,成立这个培训班的初衷,就是要为传统企业的转型提供优秀的AI人才。
[我们比较理想的是一期40个人左右,我们希望一年做3期,这个培训班就是为上海地区打造最顶尖的人才,这些人才从哪里来,还会回到哪里去,他们被打造出来的能力,会对每个公司的数字化转型产生很大的帮助,这些传统产业,在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时候,事实上已经自己有自己的人才。]
在顶级人才建设上,在去年人工智能大会上成立的AI青年科学家联盟今年将在大会期间发起“A班计划”,聚焦全球范围内年龄在20~30岁之间最具潜质的AI青年,包括博士生、学者及初创企业创始人等,AI青年科学家联盟秘书长胡涵说,联盟将为他们提供资源上的支持,加速他们的成长,让他们更好地融入上海AI发展的大潮中。
[我们就希望把更多的这个凤凰引到上海来,在上海教授,或者是在上海创业,或者是加入上海的科技巨头公司。一个产业要发展它的人才是关键,我们就是通过人才的这样一个引擎,希望能够把更多的这个更好的技术发展和落地能带到上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