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社会上形成了以中考、高考成绩作为教育质量评价标准的错误观念,导致学校教育裹足难行,培养出的学生身体素质滑坡、适应社会能力不强、负面情绪较多、实践和创新能力不足等素养发展不全面等问题日益严重。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这样一个大背景下,苏州市教育局在“十二五”收官、“十三五”开端之际发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动员令,我认为适逢其会。
“十三五”开局,我们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主题,以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均衡协调发展为目标,以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途径,全面提升我区教育转型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十三五”期间,我们将致力于以下三个方面。
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作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任务。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落实教育理念、培养目标以及课程要求的具体体现,也是建构科学的教育质量评价体系以及推进教育问责的重要依据。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全面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我们要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作为衡量一所学校教育质量的重要砝码。
国家层面正在研制中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共包括10个核心素养指标,其中“社会参与”包括公民道德、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4项指标,“自主发展”包括身心健康、自我管理、问题解决与创新等3项指标,“文化修养”包括语言与沟通、科技与应用、人文与审美等3项指标。我们将以此为依据,把评价转变到以学生核心素养和核心能力为依据上来,而不再仅仅局限于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我们将进一步完善相城区教育质量绿色评价标准,从学生品德发展水平、学业发展水平、身心发展水平、兴趣特长养成、学业负担状况等方面,对学校转型发展开展综合化、发展性、第三方评价。我们将推出学生“新三好”概念,立足于“社会参与、家庭协同、自主发展”,来推动相城区的学生由“好孩子”向“小国民”、“小公民”转型。
把深化课程改革作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有力抓手。深化课程改革是落实“立德树人”最重要的途径,也是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最有力的抓手。我们将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形成一系列源于课程标准,又重新组合生成的校本课程,构建丰富、多样、可供选择的课程体系,达到“课程育人”的目的。
充分满足学生的课程选择性需求。《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适合的前提是有选择。有选择,才有适合可言。因此,我们将鼓励学校在执行国家标准的前提下,根据实际情况对课程有所取舍、有所改造;鼓励学校在对学生需要、社会需要和知识发展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开设出好的、可供学生选择的校本课程;鼓励学校以“互联网+”教育变革为重点,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水平;鼓励学校以课程基地为依托,建立校际课程共享平台,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导师制、网络化等教学模式改革,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课程教学改革中自由、主动、持续成长。
把转变教育管理方式作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就必须进一步转变职能、简政放权,将教育质量管理的重心下移到学校,扩大学校在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对外交流合作、教育经费使用等方面的自主权,更大空间地赋予校长在学校发展、教育教学改革、学校内部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权,营造有利于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办学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