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是鱼米之乡,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近年来,全市抓住城乡发展一体化改革的重大历史机遇,深入实施农业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通过的支撑来构建农业信息化综合服务系统,化解小农户和大市场的矛盾,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
随着信息技术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农业全产业链正在“裂变”,苏州农业智能化生产、现代化管理、科学化决策水平显著提升。
物联网技术实现“手机种菜”
走进江苏省常熟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高科技”随处可见:蔬菜播种机飞快地种下蔬菜苗,移动喷洒装置为种苗进行精确浇灌……智能化设施“各司其职”,井然有序。通过一体化智能管理平台,农户只需轻点手机屏,远在数公里外的大棚实时光照温度、设施运行情况和相关数据清晰一目了然。
江苏省常熟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位于常熟市董浜镇,整合了原有的多个智慧农业信息系统、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和现代物联网技术,开发了国内领先的智慧农业综合管理平台,实现了“一张图”式的信息共享和互操作。通过数据采集,利用GIS趋势分析模型,分析区域内各地块土壤肥力情况,结合各类农作物生长特性,提供合理科学的农作物施肥指导方案,实现精准施肥。以蔬菜田块周年种植番茄、大白菜为例,测土配方及平衡施肥系统可节约劳动用工35%,单位面积产出率提高15%,生产效益提升15%,减少投入品使用12%。
近年来,我市把农业信息化作为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作为优化提升“四个百万亩”的重要手段,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产业与农业的跨界融合理念,打造现代农业新模式、新业态、新体系。2014年,我市启动实施农业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提出建设“一个平台、两个中心和七大系统”的规划思路。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市范围开发建设粮食生产、设施蔬菜、水产养殖、规模畜禽等一批优势产业的物联网示范基地,建成农业地理信息、质量安全、产销对接、综合执法、辅助决策等一批重点环节的信息化管理系统,整合项目管理、森林防火、疫情监测、信息服务等一批现有的信息化资源,打通数据分割瓶颈,形成统一 ,开发利用数据资源,逐步建成一个集“服务、管理、应用、展示、办公”五大功能于一体的市级现代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和一批市(区)级综合服务平台,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提供重要支撑。
目前,全市已建成一批以物联网应用为重点的优质水稻、特色水产、高效园艺、规模畜禽等智能化生产基地。 其中,省级农业信息化示范基地(单位)14个,市级“智慧农业”示范基地21个。张家港常阴沙农业园区建成水稻精确栽培与生产智能管理系统,覆盖面积近2万亩;吴江区同里长漾、相城区阳澄湖农业园、吴中区太湖园区将渔业生产的安全监控、设备自动控制、水环境测定、水质监测、尾水处理、远程鱼病诊断等进行集成,建成“6合1”管理平台,实现了渔业养殖的全程信息化管理。
据统计,目前苏州全市共有智能化规模设施种养基地41个,农业物联网技术应用覆盖面积达到14.2万亩,占规模化设施种养总量的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