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以智能制造为方向的工业4.0时代正阔步走来,新兴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发展拉开了新一轮工业革命的序幕。拥抱工业4.0,推动中国制造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跨越,需要制造业企业加快转型升级,而在企业必须做好的各项功课中,打造一支与智能制造时代相适应的人才队伍,是制胜的关键。2日-3日,在新华报业传媒集团《培训》杂志主办的“2016中国制造业人才发展高峰论坛”上,专家与制造业人才发展专业人士形成如上共识。
“智造”强国亟需技术支撑
“中国已连续6年成为世界第一制造大国,但对外技术依存度却超过50%。”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赛迪研究院副院长刘文强直言中国制造“大而不强”这个痛点。一方面,中国制造业产出占世界比重已“五分天下有其一”,工业制成品出口居世界第一,去年出口占全球比重13.8%,创近50年全球最高;另一方面,与世界制造强国的差距也十分明显: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制造企业技术创新不足,尚未真正成为创新主体;缺乏世界知名品牌和跨国企业,每年直接质量损失超过2000亿元;产业结构不合理,产能过剩形势严峻,即使是光伏、风电等新兴产业也未能幸免。“你能想得到吗,我国第一大进口商品不是原油,而是80%都依赖进口的芯片。”
中国制造无疑正处于由大变强的重要关口。此时恰逢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深度调整,发达国家中高端制造回流与发展中国家争夺中低端制造转移同时发生,对中国制造业形成“双向挤压”。刘文强表示,根据《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蓝图,中国制造实现由大变强将用时30年,到新中国成立百年时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新常态下,制造业转型升级可谓形势所迫、担子不轻。“达成战略规划目标,需要积极构建有利于制造业发展的支撑和保障体系,除了组织和政策保障外,人才是关键,这意味着要形成一支由优秀企业家、专业技术技能人才和高水平经营管理者构成的人才队伍,为中国智造提供智力支撑。”
警惕“人才洼地”成“转型陷阱”
让中国制造多少有点“英雄气短”的是,现实人才队伍状况不尽理想,瓶颈制约影响明显。
“智能制造并不等于机器换人。”菲尼克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顾建党认为,机器人并不能完全替代人工,且智能制造与机器人自身发展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其催生的新产业生态更是需要大量合适劳动力。因此,如果不能形成智能人才支撑,企业可能跌入转型陷阱:有智能工厂,却没有人操作。他坦言,现在招聘、培养技术工人确有难处。普通企业的技术工人,工作两三年后月工资大多三五千元,凭这个收入水平在沿海大城市生活压力不小。作为一家100%本土员工、100%中国人管理的最本土化的德资企业,菲尼克斯明年将在江宁开发区建设的新基地,规划了员工宿舍以减少员工留在城市的成本,而德国本土企业无此先例。“当前,智能制造人才是稀缺的,菲尼克斯要完成凤凰涅槃的转型,就必须和人才形成协同支撑。”
青岛红领集团是传统服装企业,但现在更具互联网企业的属性,其通过互联网提供量身定制服务,不仅销售额逆势快增,而且创造了产品零库存的业内奇迹。副总裁李金柱表示,“互联网+”和智能制造时代对技术技能人才知识结构复合型的要求更高,但企业普遍面临的窘境是,目前院校培养的学生素质和企业实际要求严重脱节,许多新业态已风生水起,但院校却压根没有相关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