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在楼市与合肥、南京、厦门被业界合称楼市“四小龙”的苏州,土地市场却波澜不惊,石路西扩第一站——原金阊医院地块被来自北京的国华置业顺利摘得。根据规划要求,此地块将被打造成城市综合体项目。而北京国华置业这家低调的企业却是国内赫赫有名的城市综合体品牌北京华贸中心的发展商。
从2011年起,苏州市就启动石路西扩工程,东起广济路,北沿上塘街,南至金门路,向西扩展到枫桥路,目标是做优商圈、解决交通和改善民生;结合轨道2号线,从地面、地下立体开发,完成交通路网。石路商圈计划升级为商业布局合理、对周边辐射力强的中心商贸区。
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视野来看, 苏州市从某种意义上说不缺资金,“一城两翼”发展战略以老城区为中心,东为工业园区,西为新区,经济发展可谓突飞猛进,第三产业的占比也领先于其他大部分城市。其实作为中国第二大工业城市,2015年苏州GDP总值达到1.45万亿,超过中西部大部分省份。
苏州更不缺乏彰显城市特色的文脉传承。悠悠数千年历史积淀,使这座城市拥有得天独厚的文化遗产,全市累计6个项目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4个项目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8人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平江、山塘历史街区分别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和中国最受欢迎的旅游历史文化名街。无数的园林胜景,更是驰名中外。
但从商业领域看,苏州却缺乏足以代言苏州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方式的城市新地标、新名片。
在园区的商业街和各色大型购物中心冲击、分化之下,或者莫如说市民渴望更时尚、更现代的消费体验得不到满足背景下,传统的观前街、石路街已经不再是人们消费、休闲的首选了。用当地媒体的说法,石路商圈已显“老态”和“土气”。而在工业园区和新区,尽管在象征现代都市的高楼大厦林立,以“大秋裤”为代表的大型建筑吸引了海内外的目光,但这些项目和建筑缺乏国际化大都会中心指标性品牌与服务聚集的元素,缺乏整合这些资源的能力,更缺乏经营和运营这些要素的经验和能力,没有形成具有蓬勃内生力量的商业生态系统,无法承载城市新地标和新名片的功能。
纵观国内市场,尽管近些年来一二三线城市甚至四线城市的各个城市综合体项目如雨后春笋,多如牛毛,其中不乏诸多大品牌房地产企业大量复制的同质项目,但仍沿用住宅开发模式和思维,很少采用主流地产模式,投入运营后真正能够形成楼宇经济,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引擎的项目凤毛麟角,甚至有不少项目刚建成就已经落后于市场的发展要求,白白浪费了宝贵土地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