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时期,北京创新初步实现了发展动力由要素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工作格局由“北京科技”向“首都科技”转变;工作重心由科研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
6月2日上午,北京市科委召开处级以上干部会议,学习贯彻全国科技创新大会精神,明确提出下一步全市科技创新工作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北京市科委主任闫傲霜强调,北京要力争到2020年,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引领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吹响迈向创新型国家的号角
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战略地位进一步提升。北京作为科技资源最丰富、创新最活跃的地区,始终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
2013年9月30日,中央政治局到中关村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对创新驱动发展提出“五个着力”要求。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北京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城市定位。北京发展任重而道远。
刚刚召开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推动了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进入了又一个春天。“这次大会是在我国发展新的历史起点上召开的一次盛会,提出了我国科技发展‘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吹响了迈向创新型国家、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号角。”闫傲霜说。
“北京市科委作为科技管理部门,必须加快落实大会精神和市委常委会相关工作部署,要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引领科技体制及其相关体制深刻变革,推进科技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做好工作。”闫傲霜强调说。
强化顶层设计,抓好政策落实
作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和科技体制改革的探索者、实践者,北京在顶层设计、科技政策创新方面始终走在全国前列,深化改革迈出坚实步伐。据介绍,“十二五”时期,北京建立健全了“1+n”创新政策体系。制定实施《关于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意见》;出台“京校十条”“京科九条”等市级层面改革政策。
中关村作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作为改革“试验田”,成果丰硕。“十二五”时期,北京市组建了中关村创新平台,推动示范区空间规模和布局调整,加快建设人才特区。中关村率先实施国务院“1+6”“新四条”等系列先行先试政策,其中10余项政策在全国推广。成立中关村发展集团,探索国有资本促进创新和园区管理运行模式。围绕商事制度、药品审评审批等重点领域,开展70余项改革举措。
“强化顶层设计,抓好政策落实。”闫傲霜介绍,北京将贯彻落实大会精神作为全市科技工作的重中之重,抓紧落实好即将出台的《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北京市“十三五”时期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规划》《北京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方案》,分解任务、分步实施,明确关键点、责任部门,切实保障各项任务和改革措施落地。
打造知识创新中心
闫傲霜介绍,北京将进一步细化重点任务,围绕全国科技创新大会要求,对照《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的重点任务,做好五方面工作。她介绍说,北京将实施知识创新中心计划,打造全球原始创新策源地。为此,北京将加大科学基础设施建设,超前部署应用基础及国际前沿技术研究,重点推进“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三大科学城建设,集中力量实施脑科学研究、量子通信研究、纳米科学
研究等大科学计划,形成原始创新策源地,将北京打造成世界知名的科学中心。
北京也将实施技术创新跨越工程,构建国家创新驱动先行区。未来,北京将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能源、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先导与优势材料、数字化制造、轨道交通等产业领域实施八大技术跨越工程,引领支撑首都“高精尖”经济发展;推动以科技服务业、“互联网+”和信息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高端发展,促进服务业向专业化、网络化、规模化、国际化方向发展;实施五大民生科技行动,推动创新成果惠及民生。
北京也将积极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构筑协同创新开放共享新格局。闫傲霜表示,北京将优化创新格局,促进全市各区域精细化、差异化发展。建立“北京—津冀”有机衔接、互联互通的合作体系,打造区域协同创新中心。以“长江经济带”等区域发展战略为重点,服务国家创新发展。把握“一带一路”等国际化发展重大机遇,形成全球开放创新核心区。
作为科技创新中心,北京也将集聚全球高端创新资源,构筑全球开放创新高地。“引进来与走出去并重,吸引国际高端科技成果在京落地,形成面向全球的技术转移集聚区;鼓励企业在海外设立研发机构加快海外知识产权布局,参与国际标准研究和制定,抢占国际产业竞争高地。”闫傲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