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人口增加而人才去哪儿了

来源:沃锐猎头公司
发布时间: 2015-08-24
140

 【北京沃锐网】8月24日报道:一直以来,京津冀从定位上是我国经济最具活力、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吸纳人口最多的地区之一,也是拉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但正是这样的关键地带,却因"大城市病"缠身,成为我国东部地区人与自然关系最为紧张、资源环境超载矛盾最为严重、生态联防联治要求最为迫切的地区。如何解决京津两极过于"肥胖"、周边中小城市过于"瘦弱"的问题,如何按照"施工图"和"进度表"盘活京津冀大棋局......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抛出了多项猛招。

  人口

  动真格的"2300万"控制红线

  过去,北京在人口控制方面虽然有目标却往往难以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也再次强调,京津冀协同发展要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和主要矛盾,降低北京人口密度,中期到2020年,北京市常住人口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

  实际上,北京一直在经历人口规模不断膨胀的过程。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北京市2020年适宜人口规模为1800万人,但这一数字早已被突破。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赵弘直言,北京同时存在人口过多、人口空间结构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中心城区人口密度过大,郊区发展不足造成人口空间不均衡。从近几次中央、地方领导表态来看,北京这次制定的人口"底线"确实是玩真的了,各种政策目标直指用一切可能疏散人口。赵弘分析称,在"以业控人"方面,北京市要加强非首都功能的疏解,间接控制人口,北京未来要发展高精尖结构,总体上减少人员集聚,以最少的人口、最少的资源占用,来获取北京城市发展所需要的经济财力的支撑,这样要把经济的规模体量控制在一定范围。而且,北京提出疏解一般性制造业以及人口资源占用比较多的物流,专业化市场以及对全国区域性服务的功能转移出去,在北京减少与北京功能定位不符合的产业的发展,间接控制人口过快增长。

  在给北京"瘦身"的大环境下,产业升级转移也成为一步重要的先手棋。据透露,规划纲要就从全国生产力整体布局出发,明确三省市产业发展定位,理顺产业发展链条,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打造立足区域、服务全国、辐射全球的优势产业集聚区。

  三地产业具体定位为,北京以疏解非首都功能为重点,着力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正在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而天津市以创新引领转型发展,密切与京冀合作,河北省则以化解优势富余产能、推进结构调整为重点,强化创新驱动,培育形成新的增长点。"可以说,最新定位是对三地产业状况的一个很好的界定,同时,也给三地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吴唯佳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其实,一年多来,京津冀已经在不断调整自己的产业结构。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北京地区服务业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78.5%。天津吸引京冀企业投资774亿元,占天津全市利用内资的44%,河北高新技术产业增长11.5%,从京津引进项目2697个、资金1474亿元,分别占全省的49%和46.3%。"总体来看,三省市正在逐步打破自家'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密切配合,共同朝着协同发展的目标推进。" 吴唯佳说,"但未来,三地将继续面临怎么持续推进产业提升转型,而不是简单地进行企业搬家。"

联系我们

*
*
*
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微信咨询
回到顶部
24小时免费热线
400-017-8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