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协围绕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开展专题协商,组织常委进行视察。科技委组织委员到企业、政府机构调研,开展“献一策”活动,深入查找症结,谋求破解之道。在梳理委员和专家学者意见基础上,形成了《关于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若干问题的建议》。
“看着辛苦研发的产品上不了市,看着众多患者因不能及时找出病因而无法痊愈,我心里真着急啊。”北京东方双冠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朝香十分无奈。
三年前,这家公司与一所三甲医院和高校合作,研发出国内首台皮肤图像诊断仪,可以查看很多肉眼看不到的表皮层以下信息,十分有助于皮肤病诊断治疗。“虽获试用医院广泛认可,但不少样机却只能静静‘躺’在实验室”。
市政协围绕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开展专题协商,组织常委进行视察。科技委员会主任申建军介绍,科技委还组织委员到企业、政府机构调研,开展“献一策”活动,深入查找症结,谋求破解之道。在梳理委员和专家学者意见基础上,形成了《关于加快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若干问题的建议》。
委员们发现,打通实验室到市场的阻隔,还得从创新链条说起。这一链条包括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等不同环节,各阶段间缺乏关联和连接,就容易形成“肠梗阻”,将创新链割裂为一个个 “孤岛”。东方双冠公司正是面临着这样的困局,如何才能走出创新“孤岛”呢?委员们给出了破解药方。
走在政策前的创新困局
东方双冠公司遇到的麻烦在审批环节。因为其发明的皮肤图像诊断仪是国内首创,国内标准目录中并没有这样的产品,当时专家委员会把它划入第三类医疗器械。但在提交国家相关部门进行审批时却被告知该器械应划归第二类,要求他们重新走一遍医疗产品申报程序。
“这趟程序走下来至少要两年时间,国内一些同类产品已经开始研发,而两年对一个创新产品的意义可想而知。这个‘麻烦’已经困扰我们快一年了,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等。”李朝香说。
等,成为不少创新产品先行者进入市场时的无奈之举。
创新等政策的一个显而易见的后果就是堵塞实验室到市场的通路,影响成果转化。数据显示,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10%左右,远低于发达国家40%的水平,大量成果还“沉睡”在实验室。
时代集团总裁王小兰是中关村第一批创业者。她认为,问题根源就是60多年来我国科技体制和经济体制长期分离。
“长期以来,我们的体制高度关注科技研发,注重出成果,但中间转化环节体制保障滞后,使得大量成果闲置,落入科技创新的‘中间陷阱’。”民盟北京市委专职副主委刘玉芳委员也有同感。
中间环节涉及到科技政策、教育政策、财税金融政策、贸易政策、产业政策、竞争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的协调配套,涉及多个部门。
对企业来讲,创新产品上市前要跟许多部门打交道,政策若不能“齐头并进”,说不准哪个环节就会掉链子。“产品从获得生产许可证到质量体系认证到临床试验……本来流程很顺利,实在没想到审批上出了岔子,政策一定要连贯啊!”东方双冠公司李朝香的期盼道出了众多创新企业的心声。
市政协科技委调研后,建议政府建立起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的服务支撑体系和平台,促进政策集成化,动态追踪问题意见,及时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尤其要在成果转化这一薄弱环节上做好“服务生”。同时,委员们还建议政府优化知识产权服务体系,集成已有的科技平台和中介服务机构资源,大力扶持产业技术联盟等科技“自组织”发挥作用,推动政策不断完善。
碰到这条规定,满腔热情创业的年轻人傻了眼,“我们哪交得起这么多钱?”
创投的钱用不上,财政支持资金也不好用。北京迪尔塔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孙狄委员说,不少中小微创新企业向他反映,科技部门和中关村园区实行的科研课题后补助政策,常常只起到 “雨后送伞”的作用,“是相关部门为了规避失败风险又能取得政绩的理政之道。”
但科技创新产业特性决定了它在研发和初入市场阶段高度依赖资本。“初创期的中小型技术企业,往往由于生产规模小、研发费用分摊大、无法得到消费者理解与认同,导致市场使用意愿较低。不确定性高,死亡率也高,能得到政府减免税或金融资金支持至关重要。”万科原高级副总裁毛大庆委员分析。
其实,从数据上来看,北京创新发展并不缺钱。近年来,全市研发经费支出连年升高,去年就达到1286亿元;财政金融支持科技企业的规模也逐年上升,仅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基金就有2亿多;此外创投、私募等日趋活跃,管理资本总量超过1万亿。
而现实情况却是,不少中小企业因种种障碍得不到资金支持,创新链条因得不到资金链支撑而断裂。
政府条块分割、分钱分物的管理体制是本市科技金融的症结所在。民革北京市委常务副主委于雪鹰委员说,科技资金发放主体包括市科委、金融办、发改委、商委、交通委和财政局,各部门分散投入。而且扶植范围小,不少真正有潜力的创新项目和企业难以获得与其发展相匹配的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