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做好首都各项工作意义重大。从总规引领京津冀协同,到开放升级提速高质量发展,从创新激活高精尖产业,到精细治理共保城治和民生,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敲定“施工图”,勾勒出了2019年北京发展的新图景。
原文:抓好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严格审定落实分区规划,编制中心城区和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和重点功能区规划,开展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建立总规引领、全域管控的空间规划体系。
解读:报告指出,要深入开展标准和政策规范制定工作,进一步完善规划管理机制,持续开展年度城市体检,为总体规划逐层逐级落实提供有力制度保障。制定城乡建设用地减量实施方案,全年减量30平方公里以上,推出一批城市更新试点区域和试点项目,推动城市减量提质发展。坚持“保障对保障”,按照申请式改善、“共生院”改造的思路,推进核心区平方院落有机更新。中心城区严格实行用地和建筑规模增减挂钩,对照规划要求抓好腾退空间使用。有序释放平原新城规划建设指标,提升规划建设标准和资源配置水平,提高综合承载能力。统筹生态涵养区的分类管控,严控开发强度,维护生态安全。
“为更好地落实新一版北京城市总规的核心任务,今年北京将分领域、分版块对其进行细化,使蓝图逐渐变成现实。”北京市社科院副院长赵弘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通过更加详细的规划,北京中心城区将通过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推动北京首都核心功能的有机集中,而新城将通过承接中心城区疏解的部分非首都核心功能,成为北京经济的新增长极。“编制中心城区和新城控制性详细规划、专项规划和重点功能区规划,将为后续制定路线图、时间表提供依据。报告中特意提及要持续开展年度城市体检,意在加强规划的引导作用,体检将围绕‘规划落实的如何’、‘为什么没落实’等展开,对有关单位进行约束与监督,倒逼执行效率的提升。”赵弘分析。
赵弘表示,在减量提质发展上,北京应从存量疏解、增量管控、新增产业禁止目录三方面入手,升级北京产业结构,在不同区域有不同的做法。其中,新城应新建设增量,提高产出效率,成为北京经济增长空间载体;中心城区应提升基础设施,抓好腾退空间,解决安全隐患等现有短板,加强院落保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