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旅游产业和众多文创企业逐渐复工复产,进入后疫情时代,做为全国文化中心的北京,量大面广、门类众多的文化创意企业如何直面疫情影响带来的种种挑战?在危与机中如何破茧重生?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焦点。为此,经济日报记者深入一线调研采访,为广大读者奉上采访实录和所感所思。
回望疫情风险降临时,给公众尽情享受文化旅游“大餐”带来巨大的冲击与挑战;演出停摆,让这条产业链上的所有企业收入锐减甚至归零。当蓬勃发展的文化产业遭遇冷酷疫情,由热到冷的温度骤变之余,蒸腾而上的氤氲水汽让产业发展的前路充满未知。
去年一年,北京4000多家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收入12849.7亿元,同比增长8.2%,高于规模以上第三产业增速2.4个百分点,文化产业已成为首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然而,当北京卯足劲头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时,却不得不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击。这对北京文化产业的影响有多大?疫情下的文化产业将何去何从?记者就此进行了采访。
直面困境 蓄势突围
2020年2月,北京市委宣传部会同有关智库和研究机构对全市3000余家文化企业进行深入调研后发现,近四成受访企业初步估计经济损失超百万元,超四成受访企业预估本年度收入将同比下降50%以上,文化企业普遍反映疫情当前最需要的是延缴社保、减免房租、贷款延期和融资补贴等资金政策支持。
受访企业所面临的困境不难想象。为避免因人群聚集产生的交叉感染,1月23日起,北京率先在全国取消了包括17个庙会在内的4300多场春节假日文化活动,并取消原计划在春节期间推出的5392场各类营业性演出,暂停全市2075家娱乐场所、互联网上网服务经营场所;同时也关停了全市的旅游景区,暂停全市旅行社业务。
疫情突袭,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北京五棵松体育馆从2月起就处于全面停业状态。五棵松体育馆运营公司副总经理高锋坦言,根据公司已签订的活动场租和赛事活动收入合同统计,因疫情停业损失收入已超过4500万元,零现金流严重影响到公司后续经营,人力成本负担非常重。“大型活动涉及较多人群聚集,即便北京陆续复工复学后,我们也属于较晚一批恢复正常运营秩序的企业,其中还涉及主办方对于观众接受度的判断、观众对于活动安全性的判断等一系列不确定因素,且场馆活动审批也需要时间,实际恢复经营是一个漫长过程,后续预期将有更大的经济损失压力。”
不复昔日举办学术沙龙和论坛时的意气风发,坐落于北京外国语大学西校区内的北京外研书店,受疫情导致学校开学延期和校园管理政策影响,从1月底至3月一直处于停业状态。“培训学校不能正常授课,高校都开通了网络课程,用电子教材取代实体图书,众多小型实体书店暂停营业也取消了相关订单。零售业绩为零、场地费为零、活动费为零的同时,我们还得面对教材批发业务同样归零的极大冲击。”外研书店总经理付帅说。
一边是疫情迅速蔓延扩散,一边是旅游行业退订量、话务量受牵连后激增。“几十倍的退改单量一夜之间砸过来,我们经历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去哪儿网高级公关总监徐光晔说,旅游业遇到系统性风险时,抗风险能力很弱。“这当中,企业不仅订单需求骤减、赔付增高,员工的薪资就业、场地租金等运营成本也将面临巨大考验。”
应对疫情,严重依赖线下生产和消费模式的文化企业“被迫”自救。高锋表示,公司正在积极与政府展开合作沟通,努力争取政府对五棵松场馆群的活动采购服务,同时计划因地制宜地承接一些政府推广的公益活动或展会项目,推进场地合作优惠,参与项目制作合作,“线上体验始终替代不了线下,即便演出延期或取消,并不是说以后都不开了,当疫情最终过去,线下演出市场的需求势必会很大,我们有信心能挺过去。”
未来,数字化生产经营能力或许将成为文化企业的基本功。外研书店已经加入美团外卖计划,通过上架适合平台消费人群的图书文创,为周边读者服务。“这场疫情将进一步强化读者网购和电子阅读习惯,倒逼着我们必须做出改变,不然就掉队了。”付帅说,今后,书店计划将自有社群内的读者进行分类,配合线上销售渠道开展精准营销,同时利用短视频平台将书店成熟的线下公益活动、故事会等转移到线上,形成展销联动,为读者奉上高品质线上人文活动大餐。
“‘非典’之后,旅游行业报复性增长为身处黑暗的旅游企业带来希望。从去哪儿网平台的数据来看,除尚未开放的业务外,机票、酒店、门票等产品周对周环比一直向好。”徐光晔认为,如何保障用户权益,缓解疫情下公众对公共场所和设施的恐慌,成为当前首要问题。日前,去哪儿网投入1.5亿元资金,联合35个省市旅游局、千余景区、万家酒店启动“去哪儿重逢”计划,大规模上线以酒店、景区为主的预售类产品,并以“安心防护”等升级服务保障消费者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