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发展的焦点问题,这个问题对应届毕业生来说更是分外重要。大学毕业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有的考研成功了,有的考公考编上岸了,有的三方签好有工作了。但不管最终结果如何,他们的共同点是要选择一个地方,或者城市,或者乡镇。
北京正式打响“人才争夺战”,7所高校生有福了,却不见哈工大上榜。
一般来说,超一线城市以高经济发展和多就业机会,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极大地获得了大学生的青睐。但是也有考虑到这些城市的房价和物价的,不少学生也不愿去这些地方,宁愿去压力小一些的二三线城市偏安一隅。
高学历人才的聚集有利于拉动城市经济发展,这也就显示出人才引进对一座城市的重要性。但由于福利政策、人才引进政策的不完善,不少城市的人才流失严重。各地也不愿意坐以待毙,开始积极出台各项留住人才的政策,长期下来效果显著。
最早争相出台这些政策是在2017年,不少一线城市的政策内容也让人印象深刻。比如在西安,只要有学生证和身份证就可以落户。另外有用安家费和直接解决住房的方式吸引人才的。
在人才政策进行得如火如荼时,北京这座首都城市纹风不动,冷眼旁观“北漂”一族。经过这几年的角逐,北京俨然有些坐不住了,人才流失严重的他开始注意到留住人才政策的重要性。
北京留不住人才的原因
1、北京现实情况的压迫感
北京本身就是我国的政治中心,清华北大等顶级名校也在这里,经济资源也超强,引得无数人向往。但是想在北京站稳脚跟并不容易,许多抱有理想的年轻人,体验过现实的骨感,落户落不了,房子买不起,挤在出租屋里看不到希望。
这里给人的压迫感使普通人无法呼吸,铩羽而归也只是时间问题。许多毕业生以前人为鉴,既然最终无法在北京定居,那么一开始就去别的有希望的城市去拼搏。
2、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观念转变
根据社会发展和自身考量,不少高校毕业生不再执着于去大城市发展。90后独生子女居多,父母也有不少希望孩子在自己身边工作。如果毕业生也有这样的意愿,恰好又在家附近找到一份工资相对可观的工作,那么他们就选择回到家乡城市了。
大学生就业考虑的因素当然很多,收入当然很重要,但是大学生对幸福感的追求也越来越多。大城市虽然机会多,但压力大,孤独感重。相对而言,小城市生活安逸舒适许多,家人朋友在身边,生活压力也小许多。
2、其他一线城市政策分流
2017年以来,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持续出台人才优惠政策,让许多有意在一线城市发展的人,摒弃去北京的意愿,选择有福利保障的这些大城市发展。几年之内,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被这些政策吸引着离开了北京。
北京正是意识到这些问题,于不久前发布了《北京引进毕业生管理办法》的政策通知,明确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毕业生能够直接享受北京落户的优惠。
北京这座城市的残酷不言而喻,想要留下,必须要有撑得住的学历打底,过硬的技术能力。如果没有,那就要做好随时被淘汰的准备。一旦失业,几乎就是全线崩溃。
北京最新的人才引进政策,虽然放开了一些落户条件,但是从中也透露出北京对人才所定的高质量标准。7所被给予落户优惠的高校你能否考进去还是很大的问题,另外还有其他对学历层次的要求也有限制。
无论什么时候,没有明确的目标就意味着像无头苍蝇一样乱撞,很难找到一个好的归宿。北京这所城市机遇很多,如果能好好抓住,并且为之奋斗,终有一天会有出头的一天。
人生路上怎么会没有障碍,在北京会更容易更早地遇到种种挫折。深夜里抱头痛哭的不在少数,顺包离开的也大有人在。在北京,需要一颗强大的心,谦虚低调地向前辈们学习好技能,锻炼出过硬的生存能力才行。
总结:
就业问题一直是民生之本,大学生也是国家就业政策倾斜的对象。高校毕业生要学会抓住国家政策的机会,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知识与能力。大城市闯一闯,小城市过一过。
北京的人才引进政策给许多想去北京发展的毕业生以机会,但是只有过了学历的门槛才能顺利落户。在这样一所城市,能不能真正站稳脚跟,还需要有耐得住寂寞的坚持与不懈的努力。
来源: 槛内情感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