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医药健康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的窗口期。记者近日获悉,今年上半年北京医药产业规模同比翻番,预计北京医药健康产业到2023年营收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新增上市企业25家,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提交上市申请将达到90个。作为本市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的坚实支撑,医药健康、信息技术正成为推动北京产业创新发展的“双引擎”。
创新药及AI医疗器械全国领先
阿尔茨海默创新药、药物靶点发现平台、细胞治疗平台、心血管疾病诊断及靶向新药、创新兽药……上月举行的北京医药健康创新企业路演与投资机构对接会上,一系列创新型医药健康企业在京亮相路演。
“依托独特的技术平台,我们已经建立起靶点涵盖血液肿瘤、实体肿瘤以及病毒感染等的欧中适应症的产品管线,目前正在积极推进产业化,使其早日成为能够让患者获益的细胞类药物。”华夏英泰联合创始人赵学强说。
赵学强的创业伙伴,是我国著名免疫学家,清华大学医学院教授、基础医学系主任林欣。“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转化为造福人类的工具,在人类攻克癌症的历史上留下我们的里程碑,是从事生物医学基础研究科学家的共同梦想。”林欣说。2018年3月,林欣在北京领衔创立了华夏英泰,推动科研成果转化。
华夏英泰是顶尖人才推动北京医药健康创新发展的缩影。近三年来,北京涌现出百济神州、诺诚健华、加科思、华辉安健等一批高成长活力的创新药企业,以及王晓东、谢晓亮、邵峰、刘河生、张林琦等一批全球顶尖科学家创办的企业,引进了腾盛博药、联影、百放等潜力创新企业。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党组书记、主任许强介绍,2018年至今,北京新增27家医药上市企业,累计达到61家。创新成果不断产出,北京获批上市的创新药7个,获批上市的AI三类医疗器械产品7个,约占全国一半,均居国内领先地位。
医药健康产业环境大幅提升
“北京有全国最强大的基础生命科学力量,最有条件发展生物医药产业。”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院长王拥军说。
如何将强大的基础科研力量转化为造福患者的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瞄准产业发展中的问题和需求,本市推出了一系列有效举措。近年来,北京建立了以市经信局、市卫健委、市药监局等19家医药产业密切相关的市区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市医药健康统筹联席会;推进落地了阿斯利康北方中心、恒瑞北方中心等42项重点项目;围绕财政资金供给、人才落户需求、创新产品研发推广及医疗卫生机构建设等产业难题出台10余项配套政策;推动水木未来结构解析、寻济高端制剂、百放、新生巢、飞镖加速器等高水平专业平台及孵化器在京落地。
“支持成立新型研发机构和专业孵化器、推动成立研究型医院、创新体制机制……一系列作为使得当今北京生物医药产业环境有了大幅度的进步。”清华大学药学院教授鲁白感叹。
在北京,从南到北的医药健康产业发展格局已然形成。在北部海淀区、昌平区,正加强对前沿创新项目的转化服务和专业孵化器建设;南部北京经开区、大兴区则重点加强对产业空间的优先保障,加快标准厂房建设,积极承接北部及全球科技创新成果落地。
研发模式加速与国际接轨
长期以来,全球创新药的研发平均耗时超过十年。而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漫长的新药研发时间有望被缩短近半。作为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的全球高地,北京正引领医药健康创新的新范式。
“相比于过去的知识驱动范式,生物医药如今已进入了大数据驱动的研发新范式。”王拥军说。基于精准临床数据的大数据分析,研发人员能够以过去上百倍的成功率,发现攻克脑血管疾病的靶点。
鲁白透露,其正参与建立国际转化医学研究院,这个新型研发机构所探索的“逆向转化”模式,可以大大缩短新药临床开发时间、降低临床开发费用,并提高临床成功率。
许强介绍,北京医药健康产业将力争通过3年推动,到2023年产业营业收入突破3000亿元。依托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汇聚全球创新资源,力争在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引进多层次创新人才不少于1万人。同时,创新药和创新医疗器械提交上市申请将达到90个;新增上市企业25家;建设1到2家国际一流水准的研究型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