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间,从一张白纸到塔吊林立,雄安新区“骨架”正在拉开。
日前,雄安新区改革发展局局长于国义接受新京报记者专访。他介绍,目前雄安新区启动区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面拉开。新区正在加快住房、薪酬、社保、医保、人才等一揽子配套政策制定,出台积分落户、居住证实施办法等,推动政策落地落实,增强新区对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吸引力。
缓解北京“大城市病”,打造京津冀发展新增长极
新京报:雄安新区在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中处于什么地位?将发挥什么作用?
于国义:雄安新区作为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要建设成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的重要一极。雄安新区立足打造协调发展示范区,坚持把协调作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特点,通过集中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有效缓解北京“大城市病”,发挥对河北省乃至京津冀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提升区域公共服务整体水平,打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示范区,为建设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提供支撑。
新京报:雄安新区的定位是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集中承载地,如何理解这一定位?
于国义: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关键环节和重中之重。这对雄安而言是挑战,更是机遇。改革创新体制机制,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提供优质公共服务,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积极主动对接疏解需求,科学规划功能布局是打造非首都功能承载地的基础。通过有效的疏导及产业迁移,既能有效缓解北京“大城市病”问题,又能进一步强化区域资源,打造京津冀发展新的增长极,优化整合现有城镇体系,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
新京报:雄安新区的主要发展动力是什么?
于国义:雄安新区坚持以改革创新为源动力,加强行政体制机制、城市建设、财税金融、社会治理等领域创新,聚焦吸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现代生命科学和生物基础产业等五大高端高新产业,提升产业层次、创新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有序流动,增强雄安新区内生发展动力。
新京报:在承接非首都功能方面,雄安新区构建了哪些条件?
于国义:打造一流硬件设施环境,加快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疏解对象顺利落地。打造优质公共服务环境,雄安商务服务中心投入使用,有效吸引北京人口转移。
打造便民高效政务服务环境,为符合产业定位的北京投资来源企业开辟“绿色通道”。打造创新开放政策环境,在人才、住房、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制定实施一揽子政策措施,确保疏解对象来得了、留得住、发展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