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需要进行战略布局。综合考虑,可以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
作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如何以首善标准率先建成高水平人才高地,为我国建设世界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战略支撑,就成为新时代北京人才工作亟待破解的重大课题。
高层次人才汇聚的首善之地
北京最大的优势在科技和人才。2020年年底,北京人才总量达781.3万人,人才密度为62%,劳动者中研究生学历约120万人。高层次人才云集,到2021年年底,北京有两院院士800余名,占全国的近一半,入选各类国家级人才项目者超过3000人、占全国近1/4,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395万人,技能人才总量达370.1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达114.4万人。
得益于国家科教创新资源的战略布局,北京尽享国家人才红利。北京汇集了90多所高校、1000多家科研院所、128家国家重点实验室,顶尖高校占全国超1/5,在京“高被引科学家”人数已超美国硅谷。2021年研究生教育招生13.9万人,在学研究生41.3万人,毕业生10.4万人;普通高等学校招收本专科学生16.0万人,在校生59.6万人,毕业生14.7万人。作为全国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北京已缔结55个市级国际友好城市、61个区级友好(交流)城市,并且是180多个建交国家大使馆的驻地。高等教育为北京提供了最为丰厚的人才家底,国际交往枢纽为北京提供了极其开放的国际平台。
国家支持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城市,建设北京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北京部署了大批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北京科技创新提供了最为浑厚的动力。得益于首都区位优势和国家科技发展,北京拥有约60家世界500强企业、近3万家高新技术企业、280余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90余家全球独角兽企业;连续4年蝉联“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全球第一,在《全球科技创新中心指数2021》榜单中位列第四。
高水平自立自强的科技使命
首都工作关乎“国之大者”。北京依托国家确立的战略定位,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构建以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未来科学城和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三城一区”的科技创新发展格局;在紧要处落好子,集中力量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率先探索形成“五子”联动的新发展格局。以人才为第一资源,“三城一区”构建起“基础设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高精尖产业”的科技创新链条,抢占科技发展战略机遇,着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破”得不够、“立”得也不够,既有中国特色又有国际竞争比较优势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还没真正建立。建设北京高水平人才高地,必须向改革要动力、用改革增活力。近年来,北京围绕首都发展、引进和服务海外高层次人才、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等方面陆续出台重要人才政策;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企业基础研究支出加计扣除、上市高新技术企业股权激励分期缴纳、资本市场支持科技创新企业、保险公司开展科技保险业务等支持科技创新的措施不断推出;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揭榜挂帅”、科研经费包干制、国际人才入出境便利化政策等改革探索新举措效能彰显。2021年,北京提出的简化预算编制、提高间接费用比例等14条人才政策,被吸收到《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改革完善中央财政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之中。
胸怀“两个大局”,北京应以建设战略人才力量为重中之重,构建战略科学家的成长梯队;以人才自主培养为基础,利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等重大创新平台和高等院校强化人才培养;以人才高水平对外开放为重要渠道,积极引进国际组织、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和跨国企业研发中心落户,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以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为关键抓手,尊重人才、信任人才、善待人才,尊重知识产权,为人才松绑赋权;以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牵引动力,围绕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区块链、生物技术“四个占先”和集成电路、关键新材料、通用型关键零部件、高端仪器设备“四个突破”领域,不断聚集战略科技人才,成为支撑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一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