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借力校地合作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来源:沃锐猎头公司
发布时间: 2017-06-14
66

  成都市近期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分别签署了合作协议,双方表示将共同推进成都的高校“双一流”建设,协议内容涉及开展战略决策咨询、加强科研与科技开发合作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包括成都、重庆、西安、上海、深圳等多地均提出了各具特色的高校“双一流”建设方案,其中关键是与一流高校展开合作,并着重与本地优势产业相结合。

  对此,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陈光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目前包括成都在内的多个城市,正处于城市发展的转型期,即从知识密集型到智慧密集型的阶段,对于高校教育质量、人才的需求程度将越来越高。

  就成都而言,根据协议,成都将在汽车、生物医药、金融等优势产业方面,与北大和清华展开多方面的校地合作。

  校地合作聚集优势产业

  四川省社科院副院长盛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称,中国经济进入了创新驱动的阶段,产业结构进入中高端,人才也要进入中高端,“过去中国经济发展的模式是,优势产业在哪里,人才就在哪里,但现在是人才在哪里,优势产业就会朝哪里聚集”。

  就成都而言,盛毅认为,成都建设高校“双一流”是一个抓手,成都在电子信息、汽车方面的制造端优势明显,但研发端则需要进一步加强,因此通过与一流高校合作,可以弥补这一短板。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近年来,地方政府在与高校签署的合作中,也开始着重与本地优势产业相结合。

  如2014年,北大与海南省的合作协议,重点在海洋科研方面进行合作,2016年,北大和云南省签署的合作协议,双方约定将在教育、扶贫、医疗等方面加强务实合作。

  而据此次北大和成都签署的协议,将在创新创业、联合办学、干部培训、文化遗产保护、新型投融资模式探索、国际人才交流、城市治理等领域加强与成都的务实合作。

  协议特别提到了要发挥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的品牌效应,探索联合建立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机构,同时深化生物医药、金融等产业领域合作,共同培育一批创新型团队和创新型企业,助力成都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清华大学与成都的协议内容则包括积极拓展新能源、节能环保、汽车工程、生物工程、医学、暗物质等重点领域合作,推动成都加快发展,共同树立校地合作的新典范。

  其中,重点提到了将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干部培训力度,与成都联合建设新型智库,以及依托清华四川能源互联网研究院,引进更多国际化、专业化的人才和团队等目标。

  同时,双方还将探索清华大学国际校区建设模式,研究在蓉联合办学新思路,与在蓉高校共同推进“双一流”建设,进一步强化成都的科教优势。

  向智慧城市转型

  根据成都市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年末在蓉普通高校达到了56所,在校学生79.2万人。

  陈光认为,尽管成都在高校数量上有优势,但与深圳等地区相比,在教育质量上仍存在明显差距,“成都提出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如何弥补成都在高校教育上的短板,将是这一目标能否实现的关键”。

  盛毅也表示,“就四川省范围观察,成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已经走在前列,而通过科技创新,将使得成都有能力进一步带动全省其他区域发展”。

  事实上,今年4月末召开的成都市党代会提出的“五中心一枢纽”的城市建设路径,其中便包括增强西部科技中心功能。其具体表述为: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集聚优势,深度推进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建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研发平台、一流产业基地,加速融入全球科技创新体系。

  陈光表示,判断一个城市竞争力的因素主要有4个,即地理区位、经济实力、科教质量和城市管理水平,而科教质量将在城市转型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一个城市的发展,通常需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劳动密集型阶段,第二个阶段从体力劳动过渡到脑力劳动的知识密集型阶段。

  第三个阶段则是从知识密集型到智慧密集型阶段——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力资源和科教水平将越来越重要,同时,处于转型期的城市,越需要人才的支持。

  陈光称,深圳除北大清华外,还有数十所高等级院校聚集,已经逐渐成为了中国高校聚集高地。“尽管成都高校资源众多,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上与北京、深圳等地仍有差距,而成都正好处在从传统消费城市向智慧城市发展转型期,如何弥补在高校教育与人才培养上的短板,是成都能否转型成功的关键推手”。

联系我们

*
*
*
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微信咨询
回到顶部
24小时免费热线
400-017-8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