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投资四川的世界500强企业已达到135家,显示出外资对这个西部大省经济的持续看好。总部经济引领成都经济发展模式升级,“总部经济”将成为成都城市产业升级的动力引擎。成都总部基地作为总部经济最自觉、最坚定的实践者,从总部基地开发机制的创新、总部基地的市场化运作、总部基地成功的品牌推广、优化内外环境、满足企业总部个性化需求、为总部聚集提供优美的社区服务环境、构建以创新为主导的现代商业文化、总部基地的形象塑造与招商、促进成都经济发展等方面不断创新,探索出一种成熟、有效的西部总部基地新模式,引起了政策制定者、学术界、实业界的高度重视,成为社会广泛关注的对象。
[青羊模式]:
2004年,青羊区提出了“政企联手、市场运作、提升业态”的发展思路,由青羊区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成都置信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四川合信实业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了青羊工业建设发展有限公司。从2005年5月开工以来,青羊工业总部基地实现多方共赢的良好局面:区域经济受益,在总部经济模式下,企业总部的大量聚集带动金融、法律、会计、咨询等相关知识型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政府受益,2007年,青羊区政府追加投入到6000万元,获得分红收益1600万元,实现税收1亿元(含青羊发展公司和其他入园企业的税收),投入产出率达到了1:1.93。占地仅933亩的青羊工业总部基地,投资规模却达到44.8亿元,投资强度高达480万元/亩。这在成都市产业布局规划20个工业集中发展区中,无出其右者。而在青羊区的计划当中,青羊工业集中发展区将在2010年全部建成,预计总投资142亿元,可新增产值210亿元,税收19.6亿元,提供就业岗位4万个。成都市青羊工业集中发展区创新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从实践上证明政府作为园区的引导者,找准了自己的职能定位,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锦江模式]:
锦江工业总部基地作为成都市重点建设的工业园区之一,是政府重点扶持的工业集中发展区域。这些都无疑为锦江区发展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提供了更高的起点和极其重要的历史性机遇。在第四届中国总部经济高层论坛上,锦江区被授予“中国总部经济发展实践研究基地”称号。2008年1至9月,锦江区服务业增加值已达162亿元,占GDP比重提高到75%,已接近发达国家平均水平。该区已经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成都统筹城乡试验区建设重大项目“二轴四片”中央商务区规划中,有近80%的范围在该区,东大街更被确定为全市的金融商务主轴。目前有131家金融、中介服务类企业入驻东大街,金融街的建设已具雏形,几年后,锦江区将新增商务面积120万平方米以上,为总部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载体。
[成华模式]:
一个绿树环绕、清水流淌的公园式都市工业总部经济试验区将屹立在成都城东。成都市成华区将龙潭都市工业集中发展区建成总部经济基地,实行企业化管理,实现“资本+市场+人力”连锁效应的发展模式,2007年新建上万平方米以上规模的总部楼宇14个以上,引进企业总部30个以上,总部企业销售收入达到60亿元以上。由成都宁波商会、成都宁波经济促进会首任会长张坚投资20亿元,在成都市区东三环二段打造的浙江天一产业园,产业园建成后可引进600余家企业,将主要集聚浙江、宁波等沿海地区企业及部分欧盟企业。2007年9月11日,成都市政府率先批准在龙潭工业区内设立工业总部经济试验区,拟打造为成都市“都市工业总部经济第一城”和特色鲜明的后工业时代的总部商务花园(ABP),实现总部企业集聚规模化,产业结构专业化,配套功能智能化,城市环境生态化。成华区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达到“三个三”,即引进大型总部300个,完成投资300亿,实现税收30亿,把工业区建设成为服务四川、辐射西南、影响全国、吸引世界的总部基地。
[双流模式]:
双流县建立“四个机制”加快发展总部经济,一是建立全程“绿色服务”机制。成立双流县临空总部经济办公室,设立总部经济现场服务中心,开通“绿色服务”通道,实行“集中”办公并联审批,全程陪同、全程代理服务。二是建立融资支持机制。设立“双流总部企业孵化基金”,对在融资方面有需求的高成长型企业,推荐给银行、担保公司、风险投资公司等机构。三是组建“双流总部经济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支持机制。四是建立资源共享协调机制。建立总部经济资源 ,鼓励引导中介机构、行业协会为总部经济服务。
双流县大力推进了航空物流、现代商贸、总部经济园区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效应初步显现。2008年6月2日,成都空港向整个西区经济、世界经济敞开了门户,位于临空经济圈的空港总部公园项目正式面向全球招商启动,一期低密度、独栋双拼写字楼,生态花园办公样板区正式亮相。空港总部公园的亮相,标志着西部经济发展进入了全新发展模式里程碑阶段和快速发展轨道。蓝光·空港总部基地给成都的总部经济发展指明了一个方向,将是成都未来经济格局当中相当重要的组成部分。空港总部基地目前最大的优势在于四个方面,优越的地理位置以及交通环境、优良的企业品牌展示平台、5分钟临空商务经济圈内完备的产业价值链、以及现在成都空港区域处于发展腾飞的基点,进驻企业的利益将得以最大化实现。
[武侯区]:
武侯区紧抓成都地铁工程机遇,将人民南路科技商务区打造成“立足成都、辐射中西部、影响全国”的中央商务区。同时重点引进国际国内大企业、大集团在区域内设立营销总部、研发总部、行政总部,使人南科技商务区成为总部经济聚集发展区。加快西南物流中心建设,打造现代物流园区,建设现代物流业企业总部经济集中区;发挥“中国女鞋之都”品牌优势,打造鞋业交易国际国内平台,推动商务经济快速发展;依托浆洗街、科华路等区域写字楼相对集中的优势,形成商务经济相对聚集区。
[金牛区]:
在金牛高科技产业园西区规划建设工业总部经济园,将致力于建设“成都西部科技商务中心”,打造“金牛工业总部基地”,重点引导金融证券、文化传媒、高新科技、中介服务、商贸休闲等产业及相关企业总部入驻,其目标是将金牛高科技产业园一期打造为成都西部总部集聚高地,充分利用总部经济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园区研发、生产、销售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有效延伸产业链,发挥引擎效力。
[龙泉驿]:
龙泉驿将建成西部一流的以汽车制造为主的机械制造产业集群、全国领先的新型材料产业集群、优势明显的钢铁深加工产业集群、建成具有规模效益的食品加工及医药产业集群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电子电器产业集群。2008年9月25日,四川国家级经济开发区的首个总部经济港在龙泉驿区正式奠基开工,总投资达20亿元,总建筑面积约60万平方米,预计将带动相关产业产值30亿元。龙泉驿区大力发展创意总部文化产业,加快推进成都大学、四川广播电视大学、成都琴星学校、浙商总部研发中心等项目动工建设,科学发展创意总部文化产业。其中,仅九峰国际汽配中心、晨明集团、信远集团、中信集团、吉利超市、三联家禽等6家企业的总投资就达到了173亿元,以上项目的建成投产,将为提升西河形象,实现西河加快科学发展,实现经济腾飞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
成都市发展总部经济的战略对策
为了更好地推动成都市总部经济发展,结合成都实际,提出如下建议:
1 成立西部总部企业融资促进会
建议成立西部总部企业融资促进会,进一步改善西部总部企业投融资产业链,发挥会员与政府、金融机构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反映民营企业的呼声;加强西部总部企业筹融资政策理论研究;广泛建立国内外金融、证券、投资及其它相关机构与西部总部企业的紧密合作关系;协助西部总部企业获得快速、高效、健康的融资,有效缓解西部总部企业的“融资难”。
2 实施成都县域总部经济培育服务工程
通过培育一批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总部企业,加速推进县域总部经济建设步伐。按照“留住一批、唤回一批、引进一批”思路,在促使本地规模品牌企业“生根、升级”的同时,努力吸引在外兴办的企业实体把营销总部、投资总部、采购中心、研发中心迁回成都;设立成都县域品牌企业总部基地,打造一个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名牌企业总部经济发展区,做大成都区域经济总量,开辟成都县域总部经济发展的新路。
3 制定综合配套政策,吸引大型企业集团总部入驻
建议成都市尽快制定出台《成都市鼓励国内外大型企业集团设立地区总部的规定》,对入驻成都的外来集团总部提供一系列完善配套的政策,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和大公司、大集团中小企业,使成都市成为跨国公司在西部的总部基地。
4 以红星路为轴心,打造中国西部国际创意产业总部基地
建议以成都市锦江区红星路为轴心,加紧打造中国西部国际创意产业总部基地,建设中国西部国际传媒大道,即重点围绕府河内环线、武城大街以北片区书院街道辖区,着重依托《四川日报》、四川广播电视集团、《成都日报》等传媒集团,以新型文化、艺术与创意人群为目标群体、创意产业为内涵,发展以传媒为主体的信息传媒产业,打造文化创意信息产业链,形成文化产业、创意产业、信息产业聚集发展的现代传媒创意总部经济区。
5 打造成渝总部经济带,推进成渝经济区快速发展
建议建立中国最大的总部经济带——成渝总部经济带,即依托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承接悠久的合作渊源,以成都、重庆两个特大城市为龙头,以成都及绵阳等14个沿高速公路、快速铁路、黄金水道的市和重庆1小时经济圈的23个区县组成的成渝经济区为载体,互动互惠、协同发展,使总部经济成为成渝经济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将成渝经济区打造成为中国最大的总部经济带。
6 创建成都总部经济金融改革实验区
成都应该把成都作为全国创新开发性金融服务的实验地,为中国金融业与国际接轨,探索一条简捷可行之路。成都应该成为能够吸引企业设立总部的中心城市,全力打造中国西部金融中心。建议以成都东大街为载体创建成都总部经济金融改革实验区和中国西部金融企业总部基地,破解现有体制下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困局。
7 设立成都总部企业商会,大力推动总部基地组织创新
建议设立成都总部企业商会,发挥商会组织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以商会为平台,鼓励其为会员提供优质基础服务,进行战略研究和行业分析,努力提升协会组织在总部经济区、总部基地的代表性、权威性和影响力;配合成都市有关部门及各区县积极为中央大企业、民营企业、上市公司以及跨国公司在成都设立各类总部做好服务,加强行业自律,促进政府与总部企业、总部企业间的交流合作,对贡献突出的总部企业给予奖励表彰,为优秀的总部企业提供更多优势;加强总部经济载体建设,积极营造总部经济发展环境。
8 建议打造西部最具活力的总部经济千亿产业集群——青羊区工业总部经济区
建议用5-10年左右的时间致力建设年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大关,创新活跃、要素集中、经济发达、区域和谐的西部最具活力的总部经济千亿产业集群——青羊区工业总部经济区的目标,力争到2015年把青羊区工业总部经济区建成西部最大的总部基地,产业总规模1000亿元,打造国内总部企业工业研发设计及检测中心、贸易中心、人才培训中心、品牌展示中心、信息中介服务中心。
9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都总部企业文化
建设一支熟悉国内外市场并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素质的新型总部企业家队伍。加大培训力度,建立总部职业经理市场,实施“成都总部企业1551”工程,到2010年,力争达到有10个左右在国际上有影响和知名度的总部企业家,50个左右在国内有影响和知名度的总部企业家,500个左右通过自主创业带领企业快速发展、企业年销售额超亿元或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总部企业家,形成1000个左右的总部职业经理人后备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