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明确提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年度首次中央财经工作会议“提名”,在外界看来,成渝地区在全国区域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不断上升,又一新的国家战略已呼之欲出。
值得关注的是,会议为成渝地区的目标定位作了全新校准——“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以下简称“两中心两地”)。
多位专家在受访时均指出,当前,我国进入由中心城市、都市圈、城市群引领区域发展时代,在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之外,西部地区急需打造动能更加强劲的极核,助力全国经济动能转换,成渝地区无疑被寄予厚望。
数据显示,2018年,四川和重庆的地区生产总值合计超过6万亿元,仅次于广东、江苏和山东。而成渝城市群人口和经济总量都分别占川渝两地总和的90%左右。
同全国区域经济发展思路类似,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同样需要动力强劲的城市板块来发挥引领带动作用,那么,谁来担当这样的引领板块?
梳理近年成渝两地经济版图,有一个现象引人关注。
2017年,成都提出“东进”战略,随后依托第二机场建设,成都高新区“受命”托管天府国际空港新城,成都高新东区至此诞生;2019年12月24日,重庆高新区“扩容升级”,西进寻找新增长空间和载体……两地高新区都被赋予重任,相向并进。
此次中央提出“两中心两地”建设,这些与国家级高新区的使命和担当紧密相连,在成渝两大中心城市内部,本就肩负着高质量发展和改革创新“天然使命”的国家级高新区正成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的“排头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