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2015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大连举行。在这次论坛上,一些科技创新的成果得以展示,很多中国经济的领军者发表了创新宣言。
利用手套控制操作的机械臂;依靠语言识别的模拟同伴学习工具;通过谈话来解读人类情感的识别机;可以帮助救灾人员快速找到幸存者的耐碰撞型无人机……论坛的机器人体验区就吸引着众多参会嘉宾。
不过,尽管中国机器人正在兴起产业热,参加夏季达沃斯的一台台造型各异的机器人,没有一台产自中国。这又从一个侧面说明,在一些领域,中国企业在创新方面,与发达国家比较,还是有一定差距,仍需要赶超。
对此,很多参加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中国企业家也有清醒认识。比如,企业家代表孙丕恕就说,“我们追逐商业模式的创新,更要追逐核心技术的创新。”在这方面,美国、日本、德国等发达国家,强在制造业,强在核心技术,也提供过很多例证。
现在,中国迫切需要出现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这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是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世界经济增长重要引擎应有的表现。
事实上,企业在创新方面的姿态和成果,也时刻牵动着无数关注的目光。比如,在此次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就讲述了自己考察大连一家创客公司的故事。他说,“像这样的小企业,在中国有千千万万,他们的创意难以想象,无论成功与否,都是在扮演着新领军者的角色,展现着未来经济发展的希望,也是在参与描绘中国和世界经济增长的新蓝图。”
企业成为创新主体是做大做强的根本支撑。企业强则国家强。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长安汽车从“以我为主、联合开发”,最终走上“以我为主、自主开发”的自主创新之路,现在自主研发已经走向全球,构建了全球“五国九地”的研发布局,成长为中国汽车第一自主品牌。华为、联想这样的中国科技企业,也已把自己定位在全球化的企业。联想70%的业务不再是中国,而是海外的业务。华为在全球各地都有研发中心,从人才结构、技术储备和业务布局,都在走向全球化。
这些企业,正是因为成为创新的主体,才获得强劲发展的源头活水,才能在国际舞台上大放异彩。这样的潮流与趋势,就是在发出一种时代最强音,那就是,只有让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才能真正提升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展示出中国智造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