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强都市核心功能 建设美丽渝中
渝中区是重庆“母城”,在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中,渝中区是全市唯一全域纳入都市功能核心区的区县,初步具备了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典型特征和优化核心功能的基础。
“渝中区要蓄势发力再出发。”渝中区区委书记唐英瑜说,将紧密结合都市功能核心区的总体定位,大力促成高端要素聚集发展,强化金融中心、商业中心、旅游中心等都市核心功能建设,全力建设“美丽半岛、幸福渝中”。
发展互联网金融
目前,渝中区已聚集400余家各类金融机构和3家金融监管机构,其中市级以上金融机构160家。
“今年,要立足长江上游金融核心区建设目标,完善区域金融市场体系,继续培育和引进一批总部型、区域型金融机构。”渝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将做大做强银、证、保传统金融业,发展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业态,支持金融创新发展和各类交易场所业务拓展。
打造西部购物之都
来自市商委的数据显示,当前,重庆高端消费品市场的销售额正以每年35%的增幅递增,其中,渝中区占据了一半以上的份额。渝中能取得这样的成绩,源自解放碑和“大石化商圈”商业载体功能的提档升级。如今,渝中品牌商务服务机构达69家,国际知名品牌达215个。解放碑和大石化商圈已成为渝中商业发展的“双核”,成为支撑渝中区建设西部购物之都的双重引擎。
创建全域5A级景区
所谓全域5A级旅游景区,具体来说,就是实施“全景、全时、全业、全民”旅游发展战略。目前,渝中正策划组织精品旅游线路,开发商务会展、康体养生等旅游休闲业态,培育“山城半岛”旅游品牌。
“促进商旅文跨界融合,用历史文化资源撬动相关产业发展,创建全域5A景区。”渝中区相关负责人说,将加快建设独具特色的山城、江城和历史文化名城的全域5A级旅游景区。
引领都市功能拓展 临空都市经济起飞
今年上半年,作为都市功能拓展区的渝北区更是以GDP增长12%,增量和增速双双位列主城九区前茅。渝北经济快速增长的后劲和底气何来?
“大力发展都市临空经济,谋求新的增长点,以经济发展推动都市功能拓展。”渝北区委书记沐华平说,按照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要求,把都市功能拓展重点放在临空都市经济发展上,突出自身优势和特色,实现快速、健康、优质的发展。
三大平台支撑“异军突起”
“以仙桃谷、临空创新经济走廊和国际物流分拨中心三大平台为支撑,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渝北区区长赖蛟说,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要达4500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45%。以仙桃数据谷为例,目前已经签约落户14家企业。
发展临空农业休闲游
除了工业,渝北农业也抓住主城近郊的区位优势和紧邻天然航空港口的优势,以“临空农业+都市农业”双引擎推动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高效益是渝北现代农业的特色。”渝北区农委负责人说,目前,已累计投入20亿元,先后集中连片建设万亩杨梅、万亩葡萄等十大万亩特色产业基地。
同时,还围绕打造主城市民周末休闲度假第一目的地,推行“都市农业+乡村旅游”联动产业发展方式。今年以来,渝北乡村旅游接待游客已达1300余万人次,带动农民增收12.9亿元。乡村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已成为渝北现代都市农业的经济增长点。
城市发展新区
立足工业 潼南抢抓城市发展新区机遇
昨日,潼南区区委书记辛国荣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称,在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中,潼南区这个西部菜都,不仅让蔬菜这块牌子更响,还要让城市更靓丽,工业更有特色,到2020年工业迈进千亿大关。
去年11月20日,投资27亿的潼南涪江梯级电力开发项目,开工建设。该工程建成后,年发电达3.8亿度,超过目前潼南县1.7亿度发电量两倍,有效破解潼南发展中的电力“瓶颈”。辛国荣称,潼南航电枢纽建成后,县城有18公里水岸线,形成7.39平方公里的实地水域,使潼南真正成为亲水城市。
届时,涪江水位将提高8米,潼南城市形象和城市品质将全面提升,使潼南成为一个天然氧吧,人们生活、休闲的好去处。
“今年1至8月,潼南生产手机2735万台,产值98亿元。”昨日,潼南县工业园区管委会副书记彭清华告诉记者,潼南区申报的3个通过工信部的认证及审核的自主手机品牌“金佛果”、“艾迪讯”和“潼立创”已全面投入生产,成为我市第一批自主品牌手机将投放市场,并畅销到东南亚和非洲。彭清华称,潼南区通过招商引资,将投资100亿元打造手机产业园,2018年全面建成。
辛国荣告诉记者,目前,全区“一园三区”初具规模,工业产值不断攀升,工业成效逐步显现。城市建设拉开了“一江两岸三大片”的框架。城市发展新区是全市未来集聚新增产业和人口的重要区域,也是全市未来工业化、城镇化的主战场,“四化”同步发展的示范区,必将有助于潼南承接更多的产业转移,吸纳更多外来人员,推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
云阳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县 生态经济迅速崛起
在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实施后,云阳县县委书记张学锋就更坚定了以“生态资本”为第一资源的科学发展生态经济之路。2013年10月,云阳县就提出了“建设生态经济示范县”的新目标,不断探索,加速崛起。
去年以来,云阳的优质农产品发生了根本变化。正在筹建绿色优质循环农业基地,沿“一江四河”和四条国省道“九大通道”布局,打造“一江四河”经果林走廊、县城至龙缸景区生态休闲观光农业经济走廊,以及云巫路、云开路、云奉路三条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带,发展柑橘、牛羊、蔬菜三大主导产业。
“2014年,云阳县在实施五大功能区域发展战略过程中,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是稳中求进的一年”,云阳县县委书记张学锋透露,现在云阳三次产业比重呈现“二三一”结构,二产占比达到42%,尤其是工业增加值比重首次突破30%;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290亿元、增长15.1%,贷款余额突破100亿元、增长18.2%,存贷比较年初提高1个百分点。“尤为可喜的是接待旅游人数超过200万人次,增长30.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亿元,旅游人均消费提高近10%”,张学锋说,对云阳而言下一步更重要的是做好上下“结合的文章”,立足生态涵养的定位,加快发展动力的转换,推进生态经济示范县的建设。据了解,今年云阳县的旅游综合收入预计将达到100亿元。
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
实施生态发展战略 黔江“点绿成金”
2013年9月,黔江被定位为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两年来,随着生态城市、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系列功能发展,点“绿”成金,黔江已经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
2013年起,黔江以“清凉清新之都、养生养心之地”为总目标,邀请中国城市规划院高起点、编制了新版城乡总规,设计规模到2020年将达到49.5平方公里、45万人,其中多个专项规划获得大奖。
正是有了这样高起点、高水平的规划,黔江新城建设才对诸多企业设立了“高门槛”。新城管委会国土规划处副处长刘小勇说,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对无环保意识,不重视生态保护的企业坚决说“不”;对打着“圈地”歪主意的企业坚决说“不”。现如今,黔江新城“清凉清新之都、养身养心之地”的魅力日益彰显。
在黔江区五里乡、马喇镇一带,村民们建起白术、百合、天麻、黄柏、杜仲等药材基地4000余亩,让曾经的荒地焕发生机。这是黔江区发展生态特色效益农业的一个缩影。按照规划,多个连片镇乡正加紧实施农业示范带建设,实现片区农业科学化、规模化发展。
据黔江区旅游局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该区2013年共接待国内游客416.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4.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2.7%、34.4%。黔江旅游区相关负责人称,黔江身处武陵山区,与国家著名景区张家界同承一脉,旅游发展潜力巨大。未来,黔江将围绕“生态”、“民俗”加快景区建设,预计到2016年,全区旅游接待人数将突破9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