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排首位。正事儿君观察到,去年重庆市委四届七次全会提出“加快建设国家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国内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西部创新中心和内陆开放高地,基本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的目标,在这令人心驰神往的前景描述里,“西部创新中心”这个全新概念开始进入公众视野。今年的重庆“两会”,市政协“一号议案”也提出了《关于着力打造西部创新中心的建议》。
打造“西部创新中心”靠什么?当然是“人才”!
二者有何关系?人才是创新的根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了科技创新的优势和主导权。
孙书记说,我们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着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加快构建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培育开放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推动优质创新资源向重点区域和重点领域集聚,培育引进创新团队和领军人才,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
孙书记的话告诉我们,人才在创新驱动发展中的价值,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必须更加突出人才的引领作用。
说到重视人才,正事儿君脑海中立马浮现的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卧龙出山;战国时期,燕昭王曾高筑黄金台,千金买骏骨求天下贤才;清代诗人龚自珍也曾大声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重庆要如何加速培育和凝聚一支高层次的创新人才队伍,增强重庆的自主创新能力,用人才来支撑更好更快地发展呢?
从重庆“十三五”规划建议关于“加快建设人才强市”的内容里,正事儿君能清晰地看到重庆的人才战略框架:
所以在未来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重庆要通过培育与引进相结合,打造高端与实用的大规模人才团队。他们是重庆最需要的“新鲜血液”,具体来说,这个人才团队的结构是这个样子的:
So,通过高端人才团队和实用新型人才团队的培育引进,才能为未来五年的创新发展提供根本性的支撑。
鱼跃鸟飞,需要的是海阔天高。如何留住人才?
孙书记说了,重庆要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工作环境、学术环境和生活环境,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让各类人才在重庆创业有机会、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汇聚起推动重庆创新发展的强大力量。
为此,去年重庆市政府出台了十条人才激励政策,条条是“干货”:
一是财政资金支持形成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所得收入全部留归单位,纳入单位预算,处置收入不上缴国库。
二是对获得国家、省部(市)级科学技术奖励的,在本专业领域取得授权专利、研发出新产品和新工艺等创新成果并实现产业化的,主导国内外技术标准制定或修订的,在本专业领域取得重大创新的,以及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创新人才,取消学历等条件限制,按照各专业破格申报条件优先申报评定高级专业技术资格。
三是企业人才申报评定高、中级专业技术资格不受单位所有制、岗位和评审通过率限制。
四是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和全国职业技能大赛获奖者及指导教师可破格申报评定相应高级专业技术资格。
五是市场业绩突出的企业经营管理领域的特殊人才可直接申报评定高级经济师资格。
六是对成果转化收益比例和科研人员股权激励比例“两个上不封顶”,即:职务发明成果转让收益用于奖励科研项目牵头人、骨干技术人员等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收益比例不低于50%,上不封顶;科技成果作价份额可以不低于20%的比例奖励给成果完成人以及为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管理人员,上不封顶。
七是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对职务发明完成人、科技成果转化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奖励,计入当年单位工资总额,不作为工资总额基数。
八是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微企业科研人员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企业股权时,可按规定在不超过5个公历年度内分期缴纳个人所得税。
九是允许科研院所和高校设置一定比例的流动岗位,吸引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技人才兼职。
十是高等院校在校学生休学创业的,可以保留学籍3年。
正事儿君感到,让各类人才“破茧而出”,一个“人才驱动创新的时代”正在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