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互联网创业激荡人心,“互联网+”脍炙人口。面对热潮,站在风口,除了积极拥抱,也要多些冷静理性。
“实”是实体经济,“虚”指虚拟经济。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都很重要,二者要互为补充,互相裨益,要讲究平衡协调发展,不能“剃头挑子一头热”。“做强实体经济,做实虚拟经济”,这是经济常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实体,虚拟就很可能成为泡沫幻象。为此,当前经济发展必须防止“实冷虚热”,避免出现一边是实体经济薄弱不强,一边是虚拟经济浮夸不实的现象。
创新,应该体现在多方面、多层次、多领域、多渠道,应注重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平衡。只有落后的技术,没有落后的产业。传统产业升级,也要靠创新驱动。比如,钢铁是传统产业,现在一边是钢铁产能过剩,一边是钢铁进口居高不下,原因就是优质的、高附加值的钢铁品种稀缺,需要靠进口解决。也就是说,钢铁是低端过剩高端不足,是产品缺乏创新;农业也是传统产业,中国是农业大国,但同时也是许多大宗的农产品进口大国,原因也还是没能以创新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问题是,现在以创新驱动实体经济发展,推动产业升级,很多人认识模糊不清。一说起创新,有些人言必称BAT、众筹、互联网金融,很多时候,对这些东西的本质含义,也没有正确理解和科学认知,只是炒概念,贴标签,搞浮夸风,做形象工程。总是这样,把人心搞得很浮躁,大家都做马云梦,人人要当乔布斯,做事创业不再踏踏实实,不是在专业上脚踏实地,而是天天想着商业模式,天天都想见着VC大佬,天天算计着公司估值多少,何时去撬动上市,而忘了产品的基本价值。如果不能在产品上精益求精,中国人到日本买马桶盖,从德国背回烧饭锅具,这样的尴尬还会不断出现。
与这种“实冷虚热”现象形成反差的是,现在一些发达国家重新把制造业的发展升级为国家战略。比如,美国制定了“再工业化”、“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德国制定了“工业4.0”战略,日本开始实施“再兴战略”,韩国抛出了“新增动力战略”,法国也提出“新工业法国”。现在很多中国人还在炒作互联网概念,而美国已经悄悄地进入了“新硬件时代”。面对谷歌眼镜、苹果智能手表、亚马逊电子阅读器等等“智造”产品,中国制造业如果不能实现“供给创造需求”,自然容易让人担心被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