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锐长沙猎头8月17日报道:长沙经济发展依赖招商引资,招商引资又依赖优惠政策,这是多年来地方发展经济的不二法门。然而,随着很多地方土地资源、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不再明显,地方招商引资“怎么拼”显得困难重重。
事实上,长期以来全国大部分园区主要靠税收和土地优惠政策等吸引企业落户。一位负责招商的地方官员告诉记者,过去很多地方招商引资时拼“零地价”,不管什么项目只想往自己这边引进。实行“走出去战略、人盯人战术、无底线政策”,甚至对乡镇一级都有招商引资考核任务,形成恶性竞争。
国务院关于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的文件出台后,传统的招商引资方式难以为继。对于相对发达地区,比如湖南的长株潭城市群,由于具有较强的经济基础和区位优势,更多的是在投融资等体制机制创新上做文章,以完成产业的提质升级。
长沙市经开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吴京生说,长沙经开区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在全国范围内乃至海外都有一定的品牌美誉度和影响力。即使没有税收等优惠了,诸如创新奖励、产业引导基金等更加透明普惠的招商政策也能吸引优质企业。
而在相对偏远的地方,很多干部担心没有优惠政策后更难招商,最终出现“弱者越弱”的局面。不过,一些地方官员也意识到,清理规范税收等优惠政策很有必要,有利于营造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这是大势所趋,必须及早谋划招商引资方式的转变。
“现在不是要拼土地、拼优惠,而是要拼干部的作风。”彭国甫认为,在发展、改革、民生诸多领域能否有作为,取决于干部作风和状态。地方干部不再庸懒散,提振了精气神,这就是一个地方吸引投资的良好“软环境”。
怀化洪江区工业集中区管委会主任何友君说,真正有实力的企业首先看重的是当地营商环境和服务。管委会向企业承诺,“围墙内的事由企业做,围墙外的事由政府服务”。比如,出现问题管委会干部15分钟内要赶到园区,能现场解决的立马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