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重工的18号厂房很安静,在参观的1个多小时里,只有几个技术人员在机器屏幕前操作着机器;这里又很忙碌,一排排机器人有条不紊进行着取货、搬运、装配等各项工作。三一集团高级副总裁向儒安介绍,每年约有5万台设备在这个智能化车间完成组装、调试发往世界各地。
三一重工是国家首批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其位于长沙的“18号厂房”号称亚洲最大的智能化制造车间之一,各环节全部实现自动化、信息化,是“中国智造”的代表。“目前已经有2.8亿元投入到这个厂房的信息化建设、创新中,如今信息化转型已成为助推产业转型发展的新动能。”向儒安表示。
信息化和智能化给这家以“重”起家的企业,带来了可以加速奔跑的助推力。“三一泵车臂架转台的连接轴,原来是靠人工装配,一个人4个多小时才能完成。现在,通过生产线上配置的压轴机,该项工作可在2分钟内迅速完成,且装配质量更有保证。”向儒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以前2条泵车线有800多人,现在只有200多人,人均效率提升了400%。
在长沙像三一重工这样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以智能制造为产业升级焕发新动力的企业有很多。
“我们必须走智能制造这条路,否则会逐渐丧失我们的竞争优势。”威胜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引入智能化生产线与智能协作机器人后生产效率提升150%以上,目前已经将智能电表畅销20余个国家和地区。威胜控股轮值中心主任兼企管中心主任钟诗军表示,公司在智能制造生产线上已走出第一步,第二步是系统集成,第三步是数字化工厂,希望在未来3年至5年实现。
为了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长沙在工业领域正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聚焦高质量发展。很多具有优势的主导产业实现了回归增长。工程机械产业改变了连续3年来负增长的状况,三一重工今年一季报净利润同比增长101%,3个月净利润超去年全年70%;中联重科一季报净利润较去年同期增长345%,现金流净额比去年同期增长353%。
在发展新兴产业方面,2017年,长沙曾发布“工业30条”,设立长沙市智能制造发展专项扶持资金、专项产业基金,加强对国家级重点平台的支持,推广打造“长沙工业云”。目前,长沙已经推动330家企业智能化改造,新增100家试点企业,三一、华曙高科等9家企业获批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杉杉能源、长城金融等11个项目入选国家智能制造专项。现如今,长沙市领导们多了一个身份:“产业链链长”。20名市级领导,聚焦22个工业新兴及优势产业链,瞄准万亿元目标,着力建链、强链、补链、延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