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升级转型的关键,是生产要素从劳动生产率低的部门流向劳动生产率高的部门,如果没有人才这种关键的生产要素的有效流动,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就不可能实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改革开放以来东莞的发展,与这种人的向上流动有着密切关系。
东莞的GDP已经突破7000亿元大关,产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新阶段。在这一大背景下,现有人力资源和知识经济发展要求的结构产生了新的不适应,怎样实现地区主导产业与人力资源结构的协调发展是关键。
在升格地级市30年的节点,东莞提出要打造“技能人才之都”,正是要通过调整人力资源的结构,来推动新时期东莞经济的发展,推动东莞制造实现新跃升。
撰文:龚名扬 蒋周
1 劳动力汇集为东莞赚到“第一桶金”
改革开放40年来,东莞从一个农业县,摇身一变成为国际制造业名城,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其实就是“人”。
改革开放后的“三来一补”,为东莞本地人提供了就业和经济创收,吸引了全国各省市的外来务工人员,港商先进的生产和管理经验也培养了东莞乃至广东一批优秀的本土企业家和技术工人。
到1993年,全国乡镇企业共吸收1.28亿农村劳动力。而来自东莞市劳动部门的统计,从1985年到2005年,东莞外来工数量从15.62万人暴涨至584.98万人,在20年间增长了36.45倍。当年,外来务工者占东莞全市产业工人总人数的95%以上。
这一切都缘于东莞制造业的飞速发展。1978—1984年,是东莞“三来一补”企业的起步阶段,1985年东莞全市工业产值首次超过农业。1985—1993年,是东莞实施“向农村工业化进军”战略的腾飞阶段,到1993年工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大关,带动全市GDP突破100亿元。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伴随香港回归,港澳台制造业开始向广东大规模转移。廉价的劳动力、优质的基础设施和巨大的消费潜力也使中国沿海地区成为国际制造业转移的重点承接地。
1994—2000年,是东莞开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提升阶段。其间,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从1家增加到66家,地方财政收入从7.7亿元增加到30亿元。
另一方面,1998年以后,东南亚的金融危机,使周边国家或地区的“世界工厂”地位受到重创。中国不仅没有卷入那场灾难,反而通过出口导向战略的实施,使珠三角和长三角幸运地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地带,而东莞也是这波浪潮中的幸运儿。
这些因素,都促使东莞成为数以百万计外来务工者的“打工天堂”,五湖四海的打工者都来到东莞寻找梦想。
那时候,中国有很多欠发达的地区,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而东莞则有很多劳动密集型企业。当时,尽管工人的文化水平低下,但工厂需要的也只是可以完成重复而又繁重劳动的一双双手而已。
可以说,“世界工厂”的崛起,和东莞尽享时代的“人口红利”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2 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
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东莞一个重新审视“世界工厂”产业构成的机会。到2009年,尽管不少东莞企业已经渐有起色,但不少劳动密集型企业发现,招工比以往困难,“用工荒”再度来袭。
那段时间,东莞有不少企业在努力进行转型升级,而东莞市的人力资源部门,也是在那个时候把新增劳动力的目标,锁定在技能人才的身上。
在最近10年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东莞一方面大力推动企业实现生产自动化升级;另一方面积极推进高校与新区对接工程,为转型升级中的企业提供技能型人才。
从最新的数字来看,东莞近10年来的转型,已经有比较明显的成果。
2017年,东莞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排名珠三角九市第二,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占比突破50%,内资工业增加值、一般贸易进出口、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均超四成。
东莞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中国散裂中子源获得第一束中子束流,全市R&D投入占比升至全省第三,国家高企、省级创新科研团队、有效发明专利等数量稳居全省地级市首位,东莞成为全省唯一一个被纳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地级市。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取得重大进展。
“机器换人”专项资金申报项目2698个、总投资386亿元。全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制造企业163家,主营业务收入增长30%。
东莞的人才结构也在改善。
根据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显示,东莞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为91.83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32.25万人;具有高中(含中专)教育程度的人口为193.95万人,比2010年上升了24.48万人。
随着智能化改造、新兴生产工艺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东莞培育和吸引了一批大学毕业生走进工厂当蓝领工人,再加上从外地毕业以及东莞主动培养的职业院校毕业生和企业的对接,东莞经济发展支撑要素逐渐从“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
3 技能人才成东莞制造业“新宠”
和以往农民工相比,这些大学毕业生普遍拥有和国际标准认证的技能,技能人才为企业带来新鲜活力。
来自广东欠发达地区的大学毕业生杨继添就是其中之一。去年7月,他来到东莞恩盛机械模具有限公司,做起了CNC数控切削操控员。“我们是中德班联合培养,不仅有本科学历,而且有德国认证的资质,关键是通过联合办学打好了基础,学到了超出一般岗位需要的技能,含金量非常高。”杨继添介绍。
近年来,东莞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办起了中英、中德国际合作班。目前,国际合作班在校人数达到近1400人,首期毕业的实现了100%就业率。“全部被一抢而空,而且出去之后,给出的薪水高达6000—7000元。接下来,我们将向着联合培养万人的目标迈进。”市人力资源局相关负责人称。
这一转变,是东莞近年来智能制造升级的必然选择。在杨继添所在的工厂车间,偌大的生产现场找不到10个人,没有以往常见的粉尘噪音。新产业工人需要做的就是,准确输入复杂代码,监控机械手的生成情况、运行状况。该公司负责人称,以往的普通技校很难满足这一操作要求,严重阻碍了新品开发和技术设备升级的步伐。
在东莞举行的第八届校企合作洽谈会上,东莞与全国多所高等院校达成合作协议,借助这些高校为东莞输送5.6万高技能人才。同时,东莞将加大劳动力技能培训,并专门实施智能制造专项人才引进。
近年来,东莞大力实施“机器换人”,减少了企业对重复性劳动普工的需求,而经济回暖、倍增计划的实施,让东莞对技术工人的相对需求量增加了。
随着越来越多与高端产品、设备技术相匹配的新型产业工人进入生产一线,东莞走上了一条为中国制造转型升级提供智力支撑,同时化解人才用工结构性矛盾的新路。
4 立足需求打造“技能人才之都”
技能人才是东莞制造的中坚力量,近年来,东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在人才培养评价等各环节多点开花。
调研结果显示,东莞的技能人才总量稳步增长,中高级技能人才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东莞作为以制造业立市的城市,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拥有十分雄厚的制造产业体系和基础。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新增培养鉴定技能人才28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6万人,为接下来谋划推动技能人才工作迈上新台阶奠定了坚实基础。
事实上,在打造“技能人才之都”方面,东莞有着深厚的基础。2007年,东莞在全省较早启动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培训工程,其后率先在全省实施自主参训补贴政策,经验模式在全省推广。
2014年起,东莞实施统一劳动力技能晋升培训补贴政策,实现技能培训均等化,推动企业、社会掀起技能培训新浪潮。党十八大以来,投入5.3亿元推动37.44万人次劳动力提升技能。
近年来,东莞成功树立技师学院办学品牌标杆,引领全市技工教育蓬勃发展。市技师学院在全省率先引进德国“双元制”、英国“现代学徒制”等先进职教模式,开设国际合作班68个,人数达1853人;招生和就业“两旺”,在校生超过1万人,高技生占比90%,每年就业率达99%。
此外,按照“企业所需、市场所缺”,东莞近年来强化校企合作对接,打造多元化职业培训平台,强化技能人才培养载体支撑。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创新技能人才评价模式。弘扬新时代“工匠精神”,营造技能人才成长环境。
可以说,经过这些年的积累,东莞市打造“技能人才之都”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当前,东莞正处于在更高起点上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的关键时期,迎来了粤港澳大湾区和广深科技创新走廊的机遇期,作为以制造业立市的东莞来说,推动东莞制造实现新跃升是东莞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必须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战略地位。
2017年12月,东莞市人力资源局正式对外提出了要打造“技能人才之都”的计划。
“过去说到技能人才,大家都讲‘德国标准’‘日本标准’,今后我们将设立自己的技能人才标准,让‘东莞标准’得到全国、全世界的认可。”在近日召开的2018年人力资源工作新闻发布会上,东莞市人力资源局局长司琪说。
5 树立技能人才培养“东莞标准”
经过前期研究,东莞市人力资源局初步形成了建设“技能人才之都”的整体实施方案。
建设“技能人才之都”,东莞将突出机制创新。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技能人才培养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深化改革,补齐短板,在体制机制创新上率先攻坚突围。立足制造业基础,争创技能人才培养试验区。发挥企业与行业协会主体作用,结合产业转型与生产工序,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行业认可为标准的自主评价体系。以市场化、社会化为导向,建立职业培训政校行企多元合作机制。完善技能人才国际培养机制,推动国际职教模式本土化。针对制约职业技工院校发展问题,大胆改革创新,释放办学活力,创新职业技工院校办学机制。创新财政资本投入机制,构建多层次技能人才投入机制。
实施重点举措。围绕技能人才引进、培养、评价等环节实施系列重点政策,提升技能人才培养整体水平。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实施“工匠精英”引领计划。推行终身职业教育制度,提高全民技能素质。推动参与技能人才标准和课程体系开发,树立行业人才培养的“东莞标准”。立足市场需求,推进紧缺人才培养计划。围绕支柱产业、特色产业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一镇一品”重点行业人才培养。以世界技能大赛为引领,提升职业技能竞赛整体水平。
打造重点工程。聚焦重点领域,建设一系列引领技能人才培养的示范性工程。进一步扩大东莞职教城区域,建设东莞职教城国际合作专区。按照园区统筹组团发展格局,立足园区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发展需求,设立区域性高技能公共实训中心。以东莞制造业为基础,以互联网信息化为形式载体,规划建设“东莞制造”博览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建设龙头企业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专业化人力资源产业园,促进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
完善保障体系。强化各项保障,推进“技能人才之都”工作有力实施。围绕“技能人才之都”的整体构想,推动出台具有国际标准、国内领先、东莞特色的技能人才培养政策体系。充分整合资源要素,形成政府引导、企业参与、院校协同、社会支持的技能人才培养工作格局。营造技能人才发展良好环境,促进技能人才集聚东莞创新发展。强化宣传推介,塑造“技能人才之都”的城市形象,提升东莞作为技能人才集聚地的影响力和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