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商文艺繁荣发展大计推动文化强市建设

来源:沃锐猎头公司
发布时间: 2016-01-26
182

  大连文学如何走向高峰,能否走向高峰,首先取决于作家自己,其次是看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素素

  一个城市文化的发展不是一时一事,而是长期的,是几代人努力把它做起来的。

  ——杨赤

  大连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定位,给大连的美术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艺术当随时代”已不是一句空话。

  ——石峰

  新的一年,我们要充分发挥“大连印社”、“大连书法院”的作用,推出“名家工作室”,举办“书法骨干研修班”和“书法爱好者培训班”。

  ——李宴清

  我对我们的城市进行了反思,大连不仅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没有文化,相反,大连是一片文化的沃土。

  ——徐铎

  大连是国内儿童文学的重镇,阵容强大。

  ——刘东

  打造“大连符号”、鼓励“大连创造”,让更多大连人创作的影视剧走向全国恰逢当时。

  ——郝岩

  关于大连文学的

  “高原”与“高峰”

  市作家协会主席 素素

  大连作家在辽宁是一支重要的文学团队,在国内也是一支颇受关注的创作群体,但是,大连文学没有在国内非常冒尖的名家。习近平总书记曾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说,在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这是整个中国文艺界的现状,也是大连文学的现状。当然,大连近些年一直在蓄势,比如,市委宣传部和市文联出台了一系列激励创作的措施,建设了点与面结合的极有特色的文学平台,为大连作家从高原走向高峰助力加油。一是注重交流和推介。2010年深秋,曾选派几个作家赴忠安北道,与韩国作家们进行深度交流;2012年夏天,曾组成一个作家团远赴洛杉矶,与北美作家协会进行创作互动;2013年夏天,曾在中国现代文学馆搞了一次大连60后作家“海蛎子组合”北京研讨会。二是创建大连作家森林。不但给已经小有成就的作家们提供一个良好的创作和交流平台,而且把广大的初学者、爱好者吸引到这个极有磁场的文学空间里来。因为广受欢迎,发展为“一林多谷”。总之,“作家森林”已经成为文化品牌,这里已经成为大连书香气最浓的地方。作家和读者已经把“作家森林”视为文学之家。三是扶持作家作品,打造文学品牌。先有市文联的“重点项目扶持”,后有宣传部的文艺精品力作“5511”工程。此外,还为大连有影响力的作家出版了一套“字码头”丛书,为获得市政府最高奖的作家艺术家出版了一套“金苹果”丛书。

  应该说,主管部门为大连文学做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这一点有目共睹,难能可贵,影响极佳,好评如潮。然而,我认为这都是基础性、鼓励性的工作。关于大连文学如何从高原走向高峰,我提两点建议:一是要把注意力放在重点作家、成熟的作家身上。“海蛎子组合”已经在高原上,应该为他们继续量身打造,使他们由高原向高峰冲击。基础性、普及性的工作不是不好,而是靠这个走向高峰太难,一定要专门为高峰定制一套切实可行的措施,因为只有高峰能让大连文学影响力的半径增大。二是要通过激励措施推出作品,关心创作者不同阶段的创作需求。建议大连建一所文学院,并出台签约作家制度。另外,我们还正在筹建大连文学馆。总之,大连文学如何走向高峰,能否走向高峰,首先取决于作家自己,其次是看我们能为他们做些什么。

  让京剧传承更多的

  中华优秀文化

  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大连京剧院院长 杨赤

  近些年,大连文化氛围的营造和演出已有了极大的丰富,这与市委、市政府一贯对传统文化的扶持是分不开的,这也说明市委、市政府抓文化工作不是一时性的、项目性的,而是连续性的,所取得的工作业绩,省有关部门曾来大连京剧院调研“取经”。

  一个城市文化的发展不是一时一事,而是长期的,是几代人努力把它做起来的。各级领导重视文化是有责任的,文化发展具有独特性,更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我感受到了市领导对京剧、对京剧院的支持。如果没有这份支持,我们的京剧事业就不会发展。大连京剧院已经建立了全国一流的演员队伍、戏迷队伍,这两支队伍是振兴京剧艺术的根本。载体也很重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大连京剧院开办了“每月一星”已经四年了,全国一流的京剧大家都来到这个舞台上,月月都有演出,国内许多京剧大家被请来登台演出,如果没有市委、市政府的支持是不行的。这样的活动平台使大连京剧院的青年演员得到了培养,也拥有了全国一流的青年演员。现在大连京剧舞台上的青年演员多为三十几岁,“每月一星”的演出让这些青年演员进一步丰富了阅历。大连现有几十个票房,因为国内的许多京剧大师都来过大连,大连的戏迷应该是全国最幸福的。与北京、天津的戏迷相比,大连的戏迷相对更年轻一些。这就是传承。我建议城市文化要“走出去”,要到全国、到世界去交流,要唱响城市的品牌,扩大城市文化影响力。市委、市政府再多出台一些文艺“走出去”的政策,多给予政策上的扶持。

  提升大连美术的国内外影响力

  市美术家协会主席 石峰

  大连市的美术现状是在经过几代大连美术家的共同努力打造下,成就了今天的大好局面,特别是近十年来取得的许多令人瞩目的成绩,无论是在国内,还是省内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出现了大批反映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为大连市的城市文化,城市文明建设做出了比较突出的贡献。

  但是大连城市的未来发展方向定位,给大连的美术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课题,“艺术当随时代”已不是一句空话。全面提升大连美术的专业层次和学术标准,继续扩大大连美术在国内外业内和社会的影响力,创建一流的美术创作人才梯队,为大连的社会文化发展建设和经济发展建设服务,是我们每一个大连美术家今后的任务和责任。

  首先要充分提高思想认识,大连的美术已经全面进入到一个具有一流专业水准的时代。大连的十余所高校(包括大连15中学)美术与设计学科在全国业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逐年提升,许多专业已达到省内一流,来自全国的在校本科学生已有1万多人,研究生近千人。有影响的资深专业教授、副教授300多人,这在国内的同类城市也属少有,这正是未来大连美术发展的最大动力和潜力。因此,全面发挥和启动大连高校的,学术科研资源的能量,打造一流的大连美术的学术氛围和专业水准,提升大连美术的国内外影响力,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大连是美协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要协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和社会资源,营造高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特别要着眼国际、国内一流水平的大展和学术活动,争取早日实现几代大连美术家的共同愿望,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大连美术作品展。继续发挥美协各专业学会的学术带头作用,做好学会的专业建设和人才梯队建设工作,全面调动全市美术家的创作热情和激情,组织各种层面的团队,积极参与到国家和省政府的重大美术创作题材的项目工作中,争取多出紧扣时代主题的美术精品和力作,特别要针对大连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重大发展和城市建设成就为主题,组织画家创作立项,为第十三届的全国美术大展积蓄能量,力争更大的突破,为大连争光。

  文化惠民,翰墨薪传,弘扬书法艺术

  市书法家协会主席 李宴清

  过去的一年,市书法家协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紧紧围绕“抓基础、抓普及、抓提高”的工作思路,文化惠民、翰墨薪传,大力弘扬大连书法艺术。抓基础,成立“大连印社”,印社以篆刻为纽带,开展活动,策划主题,征集作品。扩大宣传、推介名家,累计发表消息及专访50余篇/次。抓普及,启动“翰墨薪传”百名中小学书法教师培训工程,组织人员编写教材,培训师资。创建、命名和授牌“羲之书法学校”,先后授予金州新区港西小学、西岗区工人村小学、甘井子区辛寨子中心小学、旅顺口区三涧堡中心小学、大连市第26中学、庄河市青堆镇中心小学等7所学校为首批大连市“羲之书法学校”,在全市范围内起到引领示范作用。抓展览,成功举办“名翰佳作——大连市2015迎春书法展”、“翰墨抒怀——京津连三地书法交流展”(北京站)、“大连市第七届社区书法联展”、“伦杰贤书法艺术研讨会”、“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书画作品展”等大型展览。抓提高,有10人被中国书法家协会批准为会员,有6人次作品入选“国展”,还有50余人次在辽宁省或其他展赛中获奖、入展和入选。出版的《辽宁历代书法名家图集》《篆刻大连故事》成为大连文化界的一个亮点。

  新的一年,我们要充分发挥“大连印社”、“大连书法院”的作用,推出“名家工作室”,举办“书法骨干研修班”和“书法爱好者培训班”。做好“翰墨薪传”工程,跟踪指导,加强培训,提高师资水平,特别是“百千万”工程要落到实处,见成效。在中小学、大学继续创建、命名和授牌“羲之书法学校”;在条件成熟的街道(村镇)、社区、部队连队、企事业单位、家庭等创建“羲之书法社区”、“羲之书法连队”、“羲之书法企业”、“羲之书法大院”和“羲之书法之家”,在全社会弘扬和传承书法艺术,使这一品牌全覆盖、立体化、系列化,走向全国前列。

  我们脚下踩的

  是一座历史文化的宝库

  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徐铎

  这两年,我在文学创作方面有了一点成绩,得益于大连的文学生态环境。首先,是市委宣传部实施的文艺精品力作“5511”工程,我是受益者;其次,市委宣传部组织开展的“发现·乡贤”活动,我也是亲身经历者。在此之前,因为年龄大了,对于自己的创作,只是想把那点积累写出来,也算是对自己人生的一个交代。因为“5511”工程,我们城市进入了全民写作的时代。至少有十多位业余作者,把他们写的小说发给我看。对于大连本土文化,我有独特的优势。《大码头》问世之后,我又完成了《天兴福》的写作。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于创作,心能静下来,也少了功利思想,创作也更加自信。《大码头》电视改编权被买断后,又要搬上话剧舞台。刚刚问世的《天兴福》,因为写的是金州的人和事,在金州引起了挺大的反响,金州的读者自发地组织见面会,金州民间的读书会,还有文物保护志愿者,他们把收集的历史资料,民风民俗的故事提供给我,鼓励我继续写老金州的故事。有的读者甚至跑到出版社,他们感叹,想不到在我们大连,也有这样了不起的历史、了不起的人物和往事,希望你能多写写这样的作品。

  本来想搁笔不写的我,似乎又进入了最佳写作状态。我对我们的城市进行了反思,大连不仅不像有些人说的那样,没有文化,相反,大连是一片文化的沃土。我们今天触及的,仅仅是一层表皮,当我们深入挖掘,深入思考时,我才发现,我们脚下踩的是一座历史文化的宝库。比方说,无产阶级革命家关向应,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还没有表现这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作品。比方说夏文运,他是一位传奇人物,抗日战争中台儿庄大捷之所以取得了胜利,就是夏文运为李宗仁提供了至关重要的情报。我们城市的英雄好汉、仁人志士,可以表现的有很多。写作者,不能丢弃的是使命和责任,不讲述革命的先贤故事,不传承这样的正能量,是我们有愧于故土前辈。2016年,我已经做好了计划,想重走一回长征路,到我们先贤足迹到过的地方,不仅写出我们大连的商人,也要写出我们大连的英雄。

  培养大连儿童文学的

  创作新人

  市作家协会副主席 刘东

  我的文学创作,以儿童文学为主。在近三十年的创作实践中,我始终与我们这座可爱的城市一起进步、一起成长。大连是国内儿童文学的重镇,阵容强大。老一辈知名作家以滕毓旭老师为代表;再年轻一些的,有车培晶老师;中年作家有我和于立极。其中我和车培晶老师都曾荣获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这与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和少数民族骏马奖并称国内文学四项最高奖。据我所知,迄今为止,全国仍然有十多个省份从来没有作家获过这个奖项,而我们大连就有两位获奖作家,这在国内同等城市中,是十分罕见的。可以说,大连的儿童文学创作取得过非常辉煌的成就。但是,在我之后,年龄比我更年轻的儿童文学作家,虽然涌现出了一些,但是真正能够在国内儿童文学界站住脚,叫得响的,有自己的影响力的,却还没有出现。所以,如何更好地培养大连儿童文学的创作新人,更好地繁荣大连的儿童文学创作,是近年来我十分关注的一个话题。过去,我也与许多人一样,认为文学是作家的个体劳动,与培养或者说培养体系无关。这些年来我的创作实践改变了我的这种想法。我是咱们大连市第一批青年文艺人才,是大连市首届文艺新人奖的获得者,也是青年文艺人才中,第一个获得大连市金苹果奖的,也是26年来,24位“金苹果”获奖者中最年轻的一个。回想这些年的创作历程,我所参加的每一次活动,与同行们的每一次相聚,都是对创作的极大鼓舞和激励。这些都说明,对青年文艺人才的关心、培养、鼓励,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创作环境,在他们的成长道路上是很重要的。更好地培养新人,让我市在儿童文学创作方面建立起来的优势能够延续,甚至扩大,对此,我有两点建议。一是考虑举办不定期的儿童文学创作研讨培训活动,邀请国内最著名的一线作家,来为青年作者讲课,让他们了解国内儿童文学创作的最新动态和趋势,开阔眼界,提高自己的创作层面。二是在政策上适当向儿童文学进行倾斜。比如入选“5511”工程的作品,可考虑适当提高儿童文学的比例,同时要进一步整合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向儿童影视剧的有效转化。

  推动更多的“大连创造”

  走向全国

  大连晚报社记者、影视剧编剧 郝岩

  地域文化是编剧取之不尽的宝库。我个人在创作上有一点地域的“狭隘”,只要有机会,都会在剧里或多或少夹杂一点“私货”,放进一点大连的东西在里面。比如人物的出生地、人物的方言,比如还有这个城市的历史等等,在剧作本身允许的时候,会把“大连元素”尽可能放得多一些。真正让我感受到观众对“大连元素”喜欢的,还是《王大花的革命生涯》。去年底,《人民日报》推出“2015文艺气象·电视剧篇·年度推荐”专版,共评选出了年度5部优秀电视剧,其中就有去年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的《王大花的革命生涯》。文章特别提到,这部剧作“弥补了一段历史”。我喜欢在自己的剧里加一些大连元素,这样做,当然是因为这里是我生活工作的地方,我熟悉它,得让我作品里的人物有立身之所,这样写起来,我和我剧里的主人公都才可能活得踏实、过得滋润、言行落地。同时,这也符合“文艺接地气”的要求。 讲好故事是弘扬地域文化的根本。很多时候,我在创作中依托的是大连这片丰厚的文化资源,我愿意也擅长去写家乡的人、家乡的事,自然也给作品打上了比较明显的地域烙印。更重要的,还是要让你的作品有深刻的思想内涵,能够还原大连人的风貌,展示大连人的品格,折射出大连人自强不息的时代精神。从高满堂老师、孙建业老师、单联全老师他们创作的很多影视剧作品里,我们既能够看到明显的“大连符号”,也能够捕捉到强烈的时代脉搏,他们创作的那些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深受观众喜爱的文化艺术精品,已经成了宣传大连的一张张靓丽名片。打造“大连符号”,鼓励“大连创造”,人才是关键。大连盛产编剧,这是很多圈里人的共识,怎样给更多的年轻编剧提供学习、深造的机会,对编剧给予什么样的奖励机制、扶持政策,挖掘出更多大连编剧的积极性,这对大连影视剧的繁荣发展,应该是功德无量的事情。人才培养是个长远且见效慢的工程,不能操之过急,主管部门要了解和掌握编剧人才的情况,要有长远的人才培养规划,为编剧人才提供良好的创作环境和土壤。为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大连吹响了推进文艺繁荣发展的新号角。作为一名编剧,我认为打造“大连符号”、鼓励“大连创造”,让更多大连人创作的影视剧走向全国恰逢当时。

联系我们

*
*
*
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微信咨询
回到顶部
24小时免费热线
400-017-8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