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最根本的经济引擎,“创新”已成为引领大连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 2016年,“求贤若渴、留才有道”的人才政策“组合拳”让积极引智的大连软实力不断增强,人才聚集效应持续显现。强大的人才储备力量推动“大连制造”向“大连智造”“大连创造”转变。
“5+22”政策喊人才来连拆“红包”
2015年初,本市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印发了《支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创业孵化平台建设》、《解决引进人才住房办法》、《人才服务管理办法》5个文件,以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文件形式出台了22个配套实施细则,初步形成了大连市“5+22”的人才政策体系框架。 2015年当年市财政投入近9000万元,2016年市本级预算资金安排达到4亿元,而且上不封顶。
这套“5+22”人才创新政策体系,被称为大连市史上力度最强的一次人才创新政策,到目前为止仍处于东北领先、全国一流的行列。这个重金打造的大连人才工作新品牌,为这座城市创造了广纳贤才、人尽其才的新优势。
为了让人才撬动城市未来,大连拿出真金白银,向全世界的英才发出要求。修订完善原有引智工作相关政策,研究制定吸引聚集海外高层次人才的配套引智政策,引智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海聚计划”引智项目计划的顺利实施,收到明显成效。每年引进各类优秀海外专家1000人次(其中优秀项目专家500人次),实施各类引智项目100项,推广引智项目成果10项,每年投入引智专项经费3200万。引进海外研发团队项目工作顺利实施。2016中国海创周,共有179个项目申报了“海创工程”,申报数量比2015年增长了一倍。这一数字表明,大连正以崭新的比较优势,成为吸引各类人才的强磁场。
大连重视人才引进也更重服务,“引进、培养、激励、保障”四项并举,打造一站式、全链条的人才管理服务新机制,提升队伍建设管理水平。紧紧围绕大连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聚焦高端装备制造业、集成电路、储能装备和软件信息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加强人才开发,开展现代职业经理人培训和技能人才双元制改革试点,大规模培养高层次、高技能人才。
本市引进、培养人才数量创历史新高
11月底,在大连市人社局的“人才大篷车”西北行招聘活动中,作为庄河市黑岛镇走出去的大连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农业硕士张艾岑在现场与大连一家大型企业成功对接,成为当场被“签”回家的东北人才之一。
自本市实施“5+22”人才创新政策以来,在政策保障上做“加法”,在体制壁垒上做“减法”,在市场导向上做“乘法”,在破除坚冰上做“除法”,尊重人才,兑现承诺,人才有了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今年,本市的人才强磁场持续发力,“人才大篷车”开向全国甚至国外,聚天下英才来连创新创业。目前,大连市已在东北、山东、西北、武汉、长沙等地建立了13个“人才工作站”,并逐步拓展“人才工作站”在全国各地的覆盖面,从而大力推进全市招才引智工作,实现人才和用人单位的精准对接。
大连的环境优势、生态优势、宜居优势等,在人才工作创新中释放出聚合能量。为人才提供“一站式、全程化”服务,把人才普遍关切的子女就学、配偶就业、居留落户、医疗保健、工商登记等作为重点服务内容,创造一切条件消除人才的后顾之忧。
2012年,大连公安在全国率先启用人才落户网上审批,引进人才的落户由原来需要多天往返、4次办理,变为网上1小时一次办结。 4年来,大连公安已在网上免费为6万余名人才办理落户手续。最新统计显示,大连人才科技创新带来经济连续5个季度优质增长,增速和总量均居辽宁省第一位。今年上半年,大连平均每天新增创新企业100家,增长20%;注册资本1954亿元,增长127%,发明专利增加32%。
宽松的人才环境,宜居的生活环境,让大连释放出强大的吸引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逐年加大财政投资,让大连形成凝聚人才的“强磁场”。一系列人才强市战略的实施,正在激发区域双创活力。大连市引进、培养的各类人才数量、质量创历史新高。随着人才政策的全面实施,本市产业发展动力正逐步从要素资源驱动向人才科技驱动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