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首个“大湾区(广东)国际人才驿站”选址在总建筑面积4万余平方米的南沙国际人才港。
这里对人才办事有多便利?
以目前已启用的南沙人才“一站式”政务服务区为例,该服务区的“大湾区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设立后,将涉及12个部门101项服务事项整合到一个平台集中办理,人才办事只需跑一个窗口就可把事情办妥。设立以来,该窗口已累计办理各项人才业务近2.5万件。“我们还将联动南沙各住房项目中的人才公寓,满足人才在本地创新创业初始阶段所需的短期共享办公、政务服务、落脚住宿等需求。”南沙开发区人才发展局有关项目负责人曾昱程介绍,未来,驿站将逐步建设成为人才安居乐业的先导、人才综合服务的平台、人才交流合作的枢纽、人才成果展示的窗口以及人才政治引领的前哨。
广州南沙公共资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斌同样对驿站充满期待。他认为,驿站可以助推南沙人才工作延伸到纵深,形成一个更完善的人才服务闭环。
据悉,南沙后续计划逐步筹建重点产业区块、孵化器园区人才驿站服务网点,此次挂牌的“大湾区(广东)国际人才驿站”将作为“总站”发挥辐射带动作用,构建起系统化的服务网络,造福更多人才群体。
南沙初步形成了“强有力政策扶持+多层次平台支撑+全方位服务保障”的可持续人才发展生态。此次“大湾区(广东)国际人才驿站”挂牌标志着南沙在实施柔性引才、促进产学研合作等方面又迈向了国际化的崭新发展轨道。
近年来,南沙持续营造服务人才的一流环境,人才工作取得明显成效:近5年来,南沙集聚高层次人才和骨干人才超过1.2万人,是2015年的8.9倍;出台实施“集聚人才创新发展若干措施”“港澳青创30条”“人力资源产业园发展扶持办法”等系列具有竞争力的人才政策,2020年累计发放各类人才奖励补贴约5.3亿元;实施“南沙人才卡”服务保障,累计发放人才卡12344张,为区内高层次人才和骨干人才提供包括医疗保障、消费优惠等14类29项个性化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服务,联动广东省优粤卡、广州市人才绿卡构建起三级人才卡的服务保障体系。
人才落户的新门槛
人口源源不断地流入,才能推动人才资源总量大幅提升。
根据广州市统计局公布的“七普”数据显示,南沙2020年的常住人口数量仅有84.6万人,人口数量和增量排名全市倒数第二。而在受教育程度方面,南沙每10万人拥有大专学历以上的人数约为17894人,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约10.55年,这两项数据,南沙均在全市排名倒数第一。
结合户籍政策与产业发展提升南沙人口总量与质量成为了南沙的一大课题。2020年4月,国家发改委印发《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的通知》,鼓励超大特大城市取消郊区新区落户限制,为超大特大城市户籍有序放开提供了方向。
2020年12月,广州市人社局发布《广州市差别化入户市外迁入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稿)》提出,在白云区、黄埔区、花都区、番禺区、南沙区、从化区和增城区7个行政区直接放宽学历落户门槛。
南沙“十四五”规划提出,将根据南沙区情和人口规模变化趋势,制定符合实际的年度迁入人口计划。加快推动户籍制度改革,在全市现行户籍迁入管理制度下,落实差别化入户政策。优化升级“南沙人才卡”服务政策措施,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便捷高效的公共服务,进一步吸引粤港澳大湾区居民来南沙工作、置业。
南沙还提出结合产业发展需求,引育一大批掌握关键核心技术、能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加快吸引高层次人才、年轻人流入,推动产业人才集聚,实现公共服务资源配置与人口、产业变动相协调,居住人口规模和就业人口规模相协调。争取到2025年,南沙区人口总量跃上新台阶,常住人口达到120万左右。
“在引才聚才上,生态优于文化,文化优于制度,制度优于政策,政策优于没有政策。”中组部人才局原副局长李志刚指出,要更好地吸引全球化的国际化的人才,必须在打造生态上下更大的功夫。创造舒适、安逸、便利的社会生活生态,对于建设人才生态尤为重要。
来源 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