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小巨人”揽才有“功夫”

来源:沃锐猎头公司
发布时间: 2022-04-24
0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聚焦行业的垂直赛道,耕耘细分市场,技术实力是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这些企业需要较长时间的技术研发投入,配套人才、资金等支持,为持续创新能力蓄力,才能成为“小巨人”。

目前不少“专精特新”企业产品走“国产替代”路径,重在突破国外“卡脖子”技术,开拓销路,被市场接受、认可,承压而上并非易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瞄准“专精特新”企业投放资源,优化营商环境,需要政府在强化政策支持方面发力。

在调研中,南都“专精特新”课题组发现,成为“小巨人”的路途并非坦途,而要迈过人才、知识产权、数字化转型、融资等一道道坎。

调研组与企业进行座谈。

人才

“年轻人不愿意进入制造业”

南都记者走访的广州各区十数家“专精特新”企业都为招人感到头疼。这些企业不少是科研学者创业。广东省工信厅3月数据披露,“专精特新”企业研发支出占营业收入比重超过8%,一些企业并未达到。技术创新需要“智囊团”长期支撑,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着专业人才不足、人才结构有待优化等问题。

中小企业对高学历科研人员吸引力有限

“年轻人不愿意进入制造业,不愿意进入民营中小企业,更不愿意进入民营制造业,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广州市新莱福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莱福”)董事长汪小明在近期调研中发现。

广州广电五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广电五舟”)专注服务器的国产化和差异化定制。广电五舟总裁谢高辉介绍,现有员工300名,三分之一是研发和技术人员,另有三分之一是销售人才。谢高辉指出,近两年来,公司重点招聘集中在服务器板卡开发、系统级软件研发、产品经理、资深行业销售等岗位,“难度很大,往往要海淘,才能找到合适的人。”

广州中浩控制技术有限公司(简称“中浩控制”)董事长张昊观点类似,中小企业对高学历科研人员吸引力有限。20年前,张昊博士带着省科学院的工业控制机应用开发研究室团队创业。中浩控制是国家工信部首批重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自主开发了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数字化管控系统。

“搞技术需要专业人才,但我们招聘一个985的硕士,得付出更高的代价。我们在吃科学院带出来的‘老本’,吃20年了。”张昊表示,有人才源源不断进入,企业才能可持续发展,“吸纳新人才问题不好解决,只能多挣钱,多发工资,在民企中争做明星企业。”

广州市金龙峰环保设备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金龙峰环保”)总经理石云峰认为,当前高层次人才注重企业配套的设施、福利条件,就业更倾向于国有或大型企业。

技术创新需要“智囊团”长期支撑。

非主城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连年喊“招工难”,郊区周边配套设施与中心城区差距尚存。幼有所育、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如何在城市扎根,是外来“打工人”择业时的重要考量。青年人才收入低、资金积累少,迈过住房、育儿两座大山,才能提高在中小企业就业的安全感。汪小明建议,政府在评定人才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增加普适性政策。比如,参照东莞华为小镇、富士康科技小镇的模式,大量建设人才专项用房,并低价提供给中小企业的青年人才,缓解中小企业招聘难题。

解决人才缺口 加强产学研合作

在区域竞争力上,中小企业主提出,广州在产学研合作,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方面有待提高。

广州先艺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先艺电子”)的主导产品填补了国内微电子高可靠封装互连材料领域的短板,打破了国外厂商垄断。先艺电子董事长陈卫民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他认为,半导体材料领域投入多、产出慢。2008年至2014年,公司专注研发迭代,攻克“卡脖子”技术,最近3年进入加速发展期,2021年年底引入A轮融资,国投(广东)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入股。

“芯片、半导体是资金和人才密集型行业,产业链制造环节最是‘烧钱’。”陈卫民表示,从业内看,粤港澳大湾区是制造业、信息产业核心区域,培育了庞大的终端应用市场,但芯片和半导体前道制程产能在全国占比较低,芯片、封测等产能短板急需短时间补齐。

陈卫民认为,国内半导体人才存在长期结构性短缺,相比长三角地区,仍有差距,要长期投入,加强产学研,引导高校、科研院与企业加强合作,提供技术、人才支持。

据谢高辉观察,不少中小型民营企业都面临着人才缺口,而广州在一些关键领域的高端人才、产业人才相对缺乏,企业通过在北京、上海设立研发团队、行业营销中心来协同业务发展。

袁建华曾于90年代在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访学,从事免疫学相关研究。他47岁创业,广州洁特生物过滤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洁特生物”)成立于2001年,主营生物实验室高端耗材。

洁特生物主营生物实验室高端耗材。图为细胞冻存管。

“人才梯队建设是当务之急。一方面,为了实现智能制造,生产人员技术水平要提高。另一方面,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大,管理水平也要提升至新高度,需要专业型人才。”袁建华表示。

广州晟启能源设备有限公司(简称“晟启能源”)在2014年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后,董事长石曾矿将工作重心偏向带领研发团队,钻研产业链相关上下游的低温蒸发技术。

“我们公司没有博士、教授,我也还是助理工程师,这行技术壁垒比较高,更多是工程应用方向开发,靠行业经验积累。”石曾矿说。2020年7月,晟启能源将研发团队独立出来,成立国内首家低温蒸发技术研究院。石曾矿表示,研发需要高成本投入。如果按一般公司的考评制度,研发人员要想“出成绩”相当困难。公司专门另设研究院,探索用不一样的薪酬方式、激励制度,吸引更多研发人员。

联系我们

*
*
*
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微信咨询
回到顶部
24小时免费热线
400-017-8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