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合肥因在推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促进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五大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依托创新驱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由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转变,高能耗高污染向低能耗低污染转型,粗放型向集约型升级,加速了动力转变、效率转变、质量转变的进程,产业发展呈现经济高速、发展高效、产业高质的“三高”格局。 重点突破,先进制造业集群异军突起
在合肥晶合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展厅里,最醒目位置摆放着我省第一片生产下线的晶圆。这样一片晶圆,可以切割成数千个芯片,用于手机、电脑、电视、汽车等,成为最核心的配件之一。
与之相隔不远的地方,中国大陆最大的半导体显示芯片封装COF卷带生产基地正在建设,再次填补了中国大陆在这一领域的空白。
集成电路产业,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被称为“工业明珠”,事关国家安全。瞄准这一重点领域,合肥从引入晶合开始不断集聚优质资源,三年内已集聚了129家集成电路企业,覆盖了从设计、制造、封测、设备和材料等全产业链,成为集成电路领域的“后起之秀”。
迎着产业风口,坚持前瞻性布局,树立“龙头企业-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发展思路,大胆创新产业发展模式,一个个先进的制造业集群不断涌现。
新型平板显示产业汇聚了京东方、彩虹、乐凯、康宁、三利谱等上下游企业70多家,建成了世界最大的新型显示面板生产基地;蔚来新能源汽车量产下线,安徽省先进制造业发展一号工程——江淮大众扬帆起航,打造全国最大的新能源企业集聚地;首创光伏“制造+应用”模式,打造全国光伏第一城;探索品牌集聚效应,汇聚格力、海尔、美的、美菱、TCL等知名家电品牌,大家电产量规模居全球首位……
合肥已成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生产基地。
创新驱动,多层级创新体系实现全覆盖
在合肥创新大道与望江西路交叉口西南角,一座“X”形建筑引人注目,它就是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如今已是创新的代名词。
这里几乎每天都有新的技术萌芽、新的产品诞生,释放着强劲的创新信号。截至目前,中科大先研院已建设联合实验室49家,累计引进人才490人,累计孵化企业206家,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1家,申请专利141项。
打通科研与企业的“隔阂”,架起实验室与市场的“桥梁”,合肥大力推进中科大先研院、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等八大协同创新平台建设;建设一批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支持龙头企业与高校院所建设产业创新联盟和新型研发机构,运作公共安全、平板显示等十大新兴产业研究院;启动建设超导核聚变中心、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离子医学中心、大基因中心等七大国家级重大平台。
创新不仅是科研院所的强项,企业亦是创新主力军。目前,全市大企业实现企业技术中心全覆盖,国家级技术中心已达39个,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近30%,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1.19%。制造企业研发机构数、研发投入额、研发人员数等占全市总量的70%。
创新,正在成为驱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主导力量。
强力支持,为转型升级添把柴
产业发展,必须抓实、抓严、抓紧。
每季度,市委常委会都会召开经济运行调度会,听取专题汇报,并专题研究苗头性、结构性问题。
每月,重大项目进展都要拿出来“晒晒”,压紧压实责任。这种重大项目调度机制,已经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督查督办事项,实行周检查、旬调度、月通报制度,坚持“时间倒排、任务倒逼、责任倒查”。
此外,工业投资、经济运行、企业融资三个政府层面联席会制度也是定时召开,密集性全方位实施调度。
项目推进有人抓,遇到问题能协调、推进节点有人盯、推进过程有保障,通过自上而下层层加压、层层分解落实任务,项目的建设得到最大程度的“护航”。
在抓项目建设的同时,我市也重点抓政策的制定,立好风向标,当好引导者。
构建扶持产业发展“1+3+5”政策体系,每年拿出30多亿元真金白银,近3年财政资金累计投向制造业企业超100亿元;在全国创新出台技改三年行动计划、两创产品推广应用等政策,率先出台扶持太阳能光伏、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等专项产业政策;相继设立合肥芯屏产业投资基金、新能源汽车产业投资基金、智能语音创业投资基金、集成电路产业并购基金等。一系列政策针对性强、覆盖面广,激发了广大企业扩大投资、加快转型的热情,为工业稳增长注入持续内生动力。
未来,我市将抢抓“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建设工作契机,以两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坚持跨越赶超与创新引领并重、加快发展与转型发展并重、扩大增量和提升存量并重,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制造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