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改革开放40年之际,经济转型不断提速的安徽省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备受关注。
2018年9月27日,《中国经济周刊》等40多家财经媒体与20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代表走进合肥高新区。经过27年的创新建设,合肥高新区已经取得一系列成绩。
如今,合肥高新区已成为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首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支点和合肥建设“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主要载体。园区企业科大讯飞股份有限公司(简称:科大讯飞)入选首批四大国家AI开放创新平台,全国唯一的量子信息国家实验室(筹)加速建设,形成了“中国声谷量子中心”的园区品牌。
创新成效明显,“未来产业”突出
作为1991年国务院首批设立的国家级高新区,合肥高新区近几年把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在发展价值链高端产业、构建创新创业生态、引进优质资源、优化发展环境、培育新兴业态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据了解,合肥高新区内市场主体3万余家,高新技术企业852家,自主培育上市公司21家。2017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044亿元(分成前),成为安徽省第二家两千亿园区,全年实现GDP665.8亿元,增长10.5%。2018年上半年GDP增长预计达到13%。
合肥高新区工委副书记陆平介绍,从1991年起步的4.2平方公里发展到现在的128平方公里,合肥高新区积极布局“未来产业”,在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和产业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在168个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稳居第一方阵,跻身参与全球科技竞争的国家队。
2018年4月,合肥高新区被科技部火炬中心纳入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建设序列。随着近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高新园区在合肥高新区开工建设,开启了共建“一流园区、一流大学”,打造“东方硅谷”的新篇章。
中国声谷抢占人工智能产业“高地”
即时语音转文字的咪鼠科技、能纠错评分的克洛斯威智能钢琴等智能产品引发了媒体团关注。这些创新的产品摆在中国声谷展厅内,中国声谷是全国唯一定位于AI(人工智能)领域的国家级产业基地。
在中国声谷,此类初创科技型企业共有300多家,是助力合肥智能语音、智能交互产业快速发展的生力军。
人工智能正是合肥高新区未来重点发展的新产业之一。目标是形成覆盖语音及人工智能等核心技术研发、基础平台、物联网、智能客服、穿戴式设备等的完整产业链。
“中国声谷”是由工信部与安徽省政府共建的部省重点合作项目,依托中国科大、中科院、科大讯飞等全球领先的语音、机器视觉等技术,通过“云平台”和“”软硬件相结合的支撑服务体系,布局互联网+、智能终端、智慧城市、移动健康四大产业方向。
2017年中国声谷基地年产值510亿,增长55.9%。截至目前,“中国声谷”已入驻企业包括科大讯飞、科大国创、华米科技、科大国盾、赛为智能等300余家,跟进在谈的人工智细分领域项目超过200个,形成了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平台支撑到产业发展与应用的语音及人工智能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