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安徽省省会,长三角明珠城市之一,合肥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已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创之都”也成为了合肥的新名片。
随着“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着力落实创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推进更高起点的深化改革和更高层次的对外开放,合肥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新机遇。
经济方面,2000至2017年这17年间合肥的GDP增幅达到了惊人22.3倍,相比较而言,南京增幅11.5倍。合肥的GDP从相当于南京的32%,到如今占比达到62%。
合肥GDP全国排名从90名上升到如今的24名,这种上升对其他省会城市来说是猝不及防的。
地理位置方面,合肥海陆空运输路线齐备,辐射境内外60个大中型城市,这些地区提供了中国40%的消费市场。
合肥科创研究更是底蕴深厚。合肥拥有中国科技大学、中国电科第38研究所、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一批顶尖的科研院所,以及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
先后建设中科院工程热物理所合肥先进能源装备研究院、北航合肥科学城、哈工大机器人研究院等重大创新平台。
不仅如此,2017年1月,继上海之后,合肥获批成为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中,聚八方要素推进协同创新,与沪苏浙规划建设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G60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基地,为探索区域创新协作“长三角模式”作出贡献。
交通方面,合肥接入了京深高铁、合福高铁、合杭高铁、合郑高铁、合蚌连高铁。未来合肥市高铁网将从"米"字型升级成"时钟型",以合肥为"圆心",向至少12个方向放射出去,建成全国最发达的综合铁路枢纽之一。
高速增长的同时,合肥产业升级也迈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为合肥跨越式发展提供了最强有力的经济基础。
“工业立市”,这是很多合肥人耳熟能详的名词,这一发展战略为合肥打下良好的经济基础,也将是合肥过去和未来发展的“底色”,坚持这一战略,既要推动现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更要助力新兴产业的发展壮大。
数据显示,2018年1-11月,合肥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8.3%,高于全市工业7.3个百分点,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4.3%。
一批新兴产业成为引领合肥发展的新动能:新型显示产业“无中生有”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集成电路产业“小题大做”形成完整产业链且年复合增长率居全国第一;新能源汽车产业“推陈出新”形成了极具竞争力的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造车新势力;中国声谷产业集聚度、品牌影响力在国内智能语音领域保持领先;量子通信技术产业化走在世界最前沿。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加速产城一体,助力产业升级,促进产业转移,是合肥近几年来飞速发展成果背后的重要战略。
去年以来,合肥市招商引资呈现增长较快、质量提升、结构优化的良好态势,一批具有引领性、带动性的重大项目纷至沓来并结出合作硕果,为推动合肥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截止到2018年11月,合肥引进新开工(运营)大项目100个,总投资706.5亿元。新签约重点项目共713个,总投资3380.8亿元。其中50亿元以上项目11个。
大项目花落合肥,也带来一系列前沿科技、创新理念和最新成果,为产业转型升级增添新活力。
2017年4月,合肥获得国家工信部的批复,成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正式跻身先进制造业的“国家队”。
未来,合肥将基于“国际先进、全国一流、区域引领”的战略定位,建设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重点打造的“3411”产业体系力主全面升级以家电、汽车及零部件和装备制造为代表的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以信息技术、高端制造和新能源为代表的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重培养一批生产性服务业和一批未来创新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