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推动杭州不断发展速度

来源:沃锐猎头公司
发布时间: 2018-09-10
96

  上世纪90年代,杭州将文三路一带圈为高新产业孵化器时,谁曾料想,30年后高新产业会成为杭州经济发展的引擎。两年后,杭州将下沙确定为经济开发区,我们也没有料想,今天的大城东已成为杭州现代化工业的支撑。开发区的成长脚步,某种意义上就是杭州不断发展的速度,开发区的成长历程,某种意义上就是杭州现代化、信息化、城市化、国际化的发展缩影。从今天开始,本报总编下基层活动将走进开发区,一起见证开发区成长,见证杭州的成长。

  这几天,周玲毅特别忙碌,他一边对接着公司总部的建筑规划方案,一边掌舵机器人的生产。

  杭州以勒上云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的总部,即将落地在余杭星河路与昌达路的交叉口,位于杭州(余杭)机器人产业园内,这也是周玲毅今年做的企业战略性决策之一,未来在这片土地上,机器人从设计研发,再到批量生产,都可以一条龙完成,企业总部预计在2021年建成。

  在制造业遍地开花的杭州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机器人产业园犹如一股“新鲜”血液流入,传统的工业产业,正在走向智能化时代。

  谁曾想到,20多年前,一片荒芜的小山村,现如今,已拔地而起一座"产业新城"——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钱江经济开发区),它不仅仅是余杭工业经济的“主战场”、孕育企业家的“摇篮”,更一跃成了全省首个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升格成为国家级开发区。

  1990年,余杭大笔一挥,在临平山北的乡村,画了一个圈——

  这个圈,在原杭申公路(老320国道,现星光街)北侧,紧邻临平,面积有1.72平方公里。

  按照现在的说法,这是一个“经济圈”,是临平外商、台商投资的工业区,当时叫临平工业区,直到1992年,才改叫临平经济开发区。

  这个园,在1993年11月,正式被批准成为省级开发区,正式命名为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面积变大了,规划面积有5.32平方公里。到了2000年,面积翻了一倍,规划总面积达到11.32平方公里。

  整个开发区每一步都走得艰难,经历了几次重大变革,金融危机、2008年综合体制改革、2015年两区整合提升。

  2008年的综合体制改革,让整个开发区涅槃重生,不仅做了一次内部大换血,而且提出了三年行动计划。开发区走上了快车道,2012年破格成为国家级开发区。

  2015年,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钱江经济开发区两区整合,强强联手,这个产业版图更大了,面积达到了76.94平方公里。这块开发区改革创新的“试验田”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浪潮中,愈发耀眼。

  它逐渐成为余杭经济发展引擎,成为实体经济的“主战场”。这棵梧桐树引来了好多“金凤凰”,这里有老板电器、长江汽车、南都动力、运达风电等多家行业龙头企业。

  老牌的余杭本土企业,老板电器算得上一个,也是在开发区逐渐壮大的一个代表。它是在1978年改革开放后,创办起来的一家企业。

联系我们

*
*
*
在线咨询
咨询热线
微信咨询
回到顶部
24小时免费热线
400-017-8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