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民营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评选中,杭州入围数量连续十五年蝉联全国城市第一。2016年,全市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6586.09亿元,占GDP比重达59.6%,在全市经济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杭州作为民营经济大市,一直以来对民营经济的发展和民营企业家的成长高度重视。为了进一步推进民营经济强市建设,日前,我市召开了民营经济发展联席会议,10家杭州领军企业负责人,与市委副书记、市长徐立毅,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佟桂莉,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戴建平,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冯仁强等市领导共商我市民营经济发展大计。同时,会议决定成立常设办公室。
“民营经济兴则杭州兴,民营经济强则杭州强。”作为民营经济发展联席会议常设办公室单位的市工商联主要负责人表示,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支持民营企业发展,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企业家群体、对企业家作用发挥的高度重视。一直以来,市工商联坚持“团结服务引导教育”方针,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八届历次全会精神,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教育、非公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及凝心聚力建名城等主题教育活动,积极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努力搭建各类服务平台,为会员企业提供信息、金融、法律、人才、经贸交流等各项服务,助力民营企业发展。认真履行参政议政职能,优化民企发展环境,有多项调研成果得到市领导批示并作为市委市政府出台文件的参考,如杭州市委办《杭州市民营企业经营者队伍建设规划(2014-2020)》、市委办、市府办《关于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实施意见》等。接下来,市工商联将继续做好民营企业与市委、市政府的“服务员”,把双方沟通的“桥梁”架设得更加完善,助推杭州民营企业茁壮发展,让杭州民营经济实现新飞跃。
会议上,市委、市政府鼓励民营企业拥抱新时代,担负新使命。目前,民营经济发展的地位在变化,发展环境在变化,发展动力在变化,发展优势在变化。民营经济发展要与党的大政方针政策、国家战略布局、时代发展主题相吻合,不断与时俱进,始终走在前列,自觉肩负起发展的新使命。
市委、市政府希望杭州的民营企业开启新征程,展现新作为,成为创业创新的先行者,推动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促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资本链、人才链融合。成为实体经济的领跑者,坚持以实业为本,进一步弘扬工匠精神,提质增效,追求卓越,去除浮躁,积极顺应产业跨界融合态势,加快技术创新与商业创新紧密结合,增加优质产品的服务与供给。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争创一流的企业文化、商业文化、诚信文化,弘扬时代新风,树立做百年企业的梦想。成为社会价值的创造者,不但要输出产品和服务,也要创造精神财富,把回报社会作为价值追求,增强社会责任感,加强节能减排,加大污染防治,努力寻求企业发展和社会责任的最大公约数,在促进社会和谐当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杭州民营经济在发展过程当中,要注意把握好四点关系。要统筹好“顶天立地”与“铺天盖地”的关系,发展民营经济既要有大企业顶天立地的支撑力,又要有中小企业铺天盖地的生长力,大企业要持续做大做强,加快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形成集群,中小企业要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气候和规模。要统筹市场引领和技术引领的关系,一手掌握技术,一手掌握市场,以技术引领市场,以产品创造市场,既要加大产品技术创新,又要重视商业模式创新。要统筹好扎根杭州与放眼世界的关系,杭州是民营经济发展得天独厚的土壤,整体经济发展的态势日益向好,民营企业一方面要扎根杭州,持续做大做强,另一方面要“走出去”“引进来”,在全面开放当中实现新飞跃。要统筹好个人创业与团队创业的关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中央文件强调弘扬企业家精神,因此不仅要注重培育企业家精神,还要注重团队精神,加强对人才资本等高端资源的引进,实现个人、团队和社会的多赢。
杭州的民营经济发展欣欣向荣,市委、市政府将顺应新期待,营造新环境,坚持贯彻落实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及《杭州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构建新型政商关系的实施意见》,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当好民营经济发展的“守夜人”。杭州市将加强民营企业发展支撑,包括各种物理平台、研发平台、服务平台,加快推进城西科创大走廊、城东智造大走廊和钱塘江金融港湾等创新平台建设。着力改善民营企业发展环境,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不断增强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大力改进政府服务,全面构建“亲”、“清”的新型政商关系,为企业营造一个公平公正、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努力把杭州打造成为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投资环境最优、企业获得感最强的创新活力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