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内众多城市为了抢夺人才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给钱、给户口、给购房补贴,这些常规动作已经很难抢到头条了。但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济南市依然凭借鲁味十足的一个“奇招”抢到了版面。
据齐鲁晚报报道,2019年起在济南行政区域内就业的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应届高校毕业生,毕业后1年内可申请办理“泉城人才交通卡”,并于2020年1月1日起享受免费乘坐市内公交、地铁的政策。该卡有效期3年。
泉城人才交通卡作为一名山东人,这则新闻让我感到家乡熟悉的味道。评论区也是意料之中的阵型,我中意的是这条——“滴,人才卡”。试想,如果人才卡真的有音效,在众人的围观下,持卡人究竟该感到骄傲还是尴尬呢?
应该承认,这项政策的初衷应该是有诚意的,毕竟刚毕业的学生收入有限,公交地铁虽没多少钱,能省一点是一点。人们的困惑在于,当一名毕业生在多个城市之间犹豫不决的时候,3年免费坐公交地铁究竟有多大的说服力。不过,如果这只是系列措施中的一条,就没什么可诟病的了。那么真正有说服力的措施会是什么呢?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没有人能够拒绝的“炭”是什么?
这个问题不是济南独自面临的,而是所有投入抢人大战的城市都要回答的。哪怕已经占得先机的城市,也要思考如何把抢到的人留下。
户口曾经是一个杀手锏,但很快就不是了。近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促进劳动力和人才社会性流动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全面取消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的城市落户限制,全面放宽城区常住人口300万至500万的大城市落户条件。城区常住人口在300万以上的城市非常有限,对大多数城市而言,户口不再是选配而成了标配。
然后是房子。但是多个城市曾推出的人才打折购房政策,常常被解读为去库存的招数。坚持“房住不炒”“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的背景下,人们对买房的焦渴已不似往年。
现在可以不绕弯子了。人才最需要的是什么?工作,工作,工作。评判工作优劣的最佳标准是什么?工资,工资,工资。
大概五年前,我准备离开北京的时候,曾经到济南一家单位了解情况,经过一番坦诚、深入的交谈,对方开出了一个非常有诚意的价码。具体多少钱我就不说了,但我的确感到自己的职业生涯受到了侮辱。从此我彻底失去了建设家乡的念头。
我想说的是,年轻人在选择城市的时候会罗列很多标准,但最核心的只有一条,即这座城市能够提供薪资有竞争力、发展有空间的工作岗位。归根结底,城市只能通过吸引企业、培育企业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从这个角度看,“给钱”“给房”等简单粗暴的抢人手段,其综合成效是值得怀疑的。羊毛出在羊身上,不是这头就是那头。用纳税人的钱“拉新”,考虑过“老人”的感受吗?别忘了,“老人”也是有脚的。而聪明的“新人”也会想到自己也有老去的一天。
热闹非凡的抢人大战不过是表象,真正能决出胜负的是不动声色的企业争夺战。哪些城市能够持续拥有有竞争力的企业,才能笑到最后。所以明智的城市政府不会冲在最前边,而是通过服务好企业来间接与人才打交道。对于已经留下的市民、居民,自然应该提供一视同仁的公共服务,不应厚此薄彼。
企业有竞争力,城市才有竞争力。当然,城市竞争是一场打不完的“仗”。营商环境的改善没有尽头,公共服务的完善化、均等化也还很少有城市能做到。有一个几乎所有城市都欠缺的领域,不知道为什么迟迟没有城市去打这张牌,那就是教育。
学位不足是国内城市的通病,导致家长们投入过多的资源进行竞争,这无疑是一种内耗。所有城市都瞄准了已经教育好的人才,为什么就没人想到布局下一代人才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