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浙江省宁波市围绕"以港兴市、以市促港""宁波、舟山港口一体化""主动服务'一带一路'"等主线,坚持港、产、城联动,走出了具有自身特色的港口发展之路。目前,宁波舟山港已拥有250多条航线,连接全球600多个港口。其年货物吞吐量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2017年,宁波舟山港年货物吞吐量突破10亿吨,成为全球首个10亿吨大港。图为宁波港一角。 资料图片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孙弋弋 季晓莉
“我1987年毕业,工作分配到宁波市政府,这么长时间一直在宁波,工作时间也与改革开放同步,是宁波改革开放的亲历者、见证者和有些事情的直接参与者。宁波之所以有现在这样的成就,完全得益于改革开放。”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咨询委员会委员、曾任宁波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的陈飞龙,近日在接受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专访时感慨地表示。
陈飞龙长期在宁波市政府办公厅、市委办公厅、市发展改革委从事综合经济和区域经济的理论政策研究、发展规划编制和实际协调工作,对宁波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的发展几乎如数家珍。
宁波的经济活力全靠改革开放
上世纪90年代初,宁波的乡镇企业转制改革走在了全国前列。当时的乡镇企业实际上是乡镇政府领导的具有大集体性质的企业,但产权关系不明确,流行语是“招工开后门,出工不出力,企业乡长捞一把”,很多乡镇企业走了下坡路。
“当时国家体改委要求加快产权制度改革,而乡镇企业也就沿海发达地区有一点,当时宁波各县都有乡镇企业,因为宁波当时以县域经济为特征。推进乡镇企业的转制,明确了产权主体,自然也就激发了发展的活力。”陈飞龙回忆,当时浙江省对这项改革认识不一致,有一种观点认为这样会导致大量集体资产流失。后来省里统一思想,认为宁波乡镇企业改制的方向是完全正确的,后来推广的也是宁波模式。
“可以说,如果宁波没有当年乡镇企业那么快、那么彻底的转制,现在宁波民营经济没那么有活力。现在宁波知名的杉杉、雅戈尔等企业集团,都是乡镇企业转制而来的,同时涌现出了一批全国知名的民营企业家,如娃哈哈宗庆后,万向鲁冠球、雅戈尔李如成、杉杉郑永刚等。”陈飞龙表示。
上世纪末,宁波启动国企改制。此前宁波市工业经信委下面有八大局,局下面的企业负责人都是由上级党委政府任命。改制后,例如纺织行业后组建了大型的纺织企业集团,闻名全国的博洋家纺就是转制的产物。改革极大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活力,解决了市场主体中所有制的构成问题。
进入新世纪,我国加入WTO,对宁波发展又是关键一步,宁波靠着改制后的民营企业活力,瞄准国际市场,加快了出口创汇的步伐,同时积极向国家争取设立保税区、保税港区等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宁波作为全国第一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依托港口和开放的优势,大力推进外贸出口,一举进入了全国为数不多的外贸出口“千亿俱乐部”行列。
“从1984年开始,宁波的发展战略一直把港口放在突出的位置,当时的提法是‘优先发展港口,以港口促工业、促农业、促内外贸易,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陈飞龙说,这个战略实施了十多年,后来概括成“以港兴市,以市促港”,并提出“改革开放双管齐下,内引外联同步进行”。
“回头看,这些战略是完全正确的。”据他介绍,改革开放初期,宁波港口的货物吞吐量只有数千万吨,2017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超过10亿吨,位居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2017年达到2000多万标箱,先后超过了日韩,今年有望超过深圳,成为继上海、新加坡后的世界第三大集装箱港口。宁波的港口从原来的区域性地方性小港,成为综合性现代化枢纽型的国际性大港,同时依托港口在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中,发挥枢纽和节点作用,相继形成了石化、钢铁、能源等一批临港大工业园,延绵数十平方公里的临港产业带在宁波得以发展。
宁波努力成为先行先试的标杆城市
“宁波是东部沿海城市,但在改革开放之前,国家对宁波的定位主要是国防前哨。上世纪70年代末,宁波中心城区的建成区面积大概只有30平方公里,当时连普通小县城都有红绿灯,而宁波的城区道路连红绿灯都没有。而现在宁波的建成区面积即使不将镇海和北仑计入其中,也起码有400平方公里。1978年宁波的地区生产总值只有20亿元,而2018年预计则可以突破万亿元。”陈飞龙说。
陈飞龙认为,对于宁波而言,最大的改革就是1987年12月批下来、1988年1月1日全面实施的计划单列,这涉及行政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有人当时对市委老书记说,书记啊,宁波在全国来看改革亮点不多嘛。老书记却说,计划单列市就是宁波最大的改革。事实上这也是宁波最大的改革红利。”他说,计划单列使得宁波可以享受到省一级的经济管理权限,好多重大项目和事项可以直接向中央和有关部门汇报衔接,给宁波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制度红利,极大提升了宁波的工作势能,提高了行政效率。
1992年,宁波争取到了保税区。当时陈飞龙在宁波市政府办公厅工作,被派到北仑区挂职锻炼,其中给他的一大任务,就是争取在宁波设立保税区。“当时光写材料就写了一麻袋,什么优越的区位条件啊,良好的港口依托啊,配套完善的制造业产业基础啊,优越的口岸贸易环境啊,列举了很多有利条件来争取保税区,后来就批下来了。保税区的设立是宁波对外开放的又一个里程碑。”陈飞龙说。
宁波参与的先行先试领域也非常多。例如梅山保税港区于2008年2月24日批复,是全国第五个保税港区,宁波也是全国保险创新综合试点城市。2009年杭州湾新区得到批复。据宁波市政府有关部门统计,包括“一带一路”综合试验区在内,近年来宁波争取到的省以上各类试点项目多达100多项,体现了“勇立潮头方显担当”的使命感。
杭州湾产业集聚区成立于2008~2009年,谋划了梅山国际物流产业集聚区和杭州湾新区两大平台。“如果没有这两大平台的支撑,宁波当下的经济状况是不可想象的。”陈飞龙说。杭州湾新区现在产业发展基础非常好,体量大,有350平方公里的陆域面积,有大众汽车、吉利汽车、家用电器、高端装备、文化创意类等产业。
计划单列市使宁波进入全新时代
“当年我从校门出来,进入宁波市政府办公厅,一来先要对宁波的基本情况做功课,翻阅宁波历年来的统计年鉴。当时小平同志提出,‘宁波要跟大连赛跑’。总的比较下来,从建成区面积、人口总量、财政收入、经济总量到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净值、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宁波几乎都只是大连的1/2。相当于半个大连体量的宁波也被列为计划单列城市,谈何容易?这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陈飞龙回忆。
他认为,当时最大的“天时”是国家要开放沿海城市,“地利”是宁波有那么好的港口。但是和宁波一样都有天时地利条件其他城市没有成为计划单列市,这其中有好多因素,“人和”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有人为你说话。“当时为宁波说话的人,在国家层面和国际层面都有,其中有一个人我们永远不能忘记,他就是已经去世了的世界船王包玉刚。”陈飞龙认为,包玉刚对宁波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包玉刚当时是全球航运界第一人,在全球航运界享有盛誉。他对中央高层谈到了宁波的优势条件,他到过世界各地大大小小的港口,干了一辈子的航运业,像宁波那样好的港口,国内一流,国际少有,应该让宁波在改革开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在客观上促成了宁波的计划单列,小平同志还号召“要把全世界的宁波帮动员起来建设宁波。”国家成立了国务院宁波开发建设协调小组,国务院主要领导任组长,计委、铁道、交通、财政、海关、民航等20多个国家部委办组成,一共开了6次协调会。
陈飞龙回忆,这个协调小组就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解决了宁波事关长远的重大战略问题。当时宁波既没有机场,也没有像样的宾馆,部长来了没宾馆可住,唯一一家就是当时的华侨饭店。现在的宁波机场、宁波大学、铁路、港口等规划建设,都是靠这个协调小组来统筹协调和落实推进的。1988年,宁波有了自己的海关,也就有了对外贸易口岸……宁波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全新时代,城市的地位一下子就提高了。
“当时如果没有这么一股子劲儿,哪有今天的宁波。”陈飞龙认为,在诸多试点和政策中,计划单列市、沿海开放城市、建立口岸城市、设立保税区对宁波的改革开放与发展都非常重要。
当地有创新能力,试点才能成功
“现在改革进入深水区,利益格局相对固化,体制突破相对困难,该突破的原来都突破了,现在只能试点。但试点真正的含金量有多少,取决于试点所在地政府的创新能力、思想水平和工作胆魄。”陈飞龙表示。
“小平同志推动的改革是有其特定内涵的,是从原有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机制的转变,是一种根本性的所有制的变迁,这叫改革。例如,原来大锅饭,反正每天都在出工,后来变为上面没有指令,要自己去找市场,这种叫改革。党的十八大提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价值取向非常明确,尊重市场,市场第一,这才叫改革。但现在有些同志中把改革两个字用的泛化了。”他坦言。
在陈飞龙看来,衡量试点工作的成败与否,关键要看试点区域行政效率是否更加高效、行政机构是否更加精简,微观的市场主体是否更加有活力,创新能力是否大大提升。“从以往一些试点的总体要求来看,基本上是成功的。新时代讲求创新,创新的活力迸发了,就是成功。现在国家让你试点,要以创新的理念去探索,走出一条创新的路子来,这才是要害问题。”陈飞龙说,“吃小灶的时代是没有了,但给你创新的空间是存在的,从这个角度来看试点对改革的意义还是非常大的。”
陈飞龙简介:
陈飞龙,男,1956年出生,中共党员。现任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委员会专家委员,宁波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科技部、浙江省科技厅软课题评审专家,南京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浙大理工学院特聘教授。曾任宁波市委办公厅副主任、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市政府海经办副主任、市发展规划研究院副院长。
陈飞龙长期在宁波市政府办公厅、市委办公厅、市发展改革委从事综合经济,区域经济的理论、政策研究、发展规划编制和实际协调工作。曾先后为主编制了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十二个和十三个五年规划,宁波市服务业发展规划,宁波生态市建设规划,统筹余慈地区发展规划、象山港区域保护和利用规划、四明山区域发展规划、宁波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和宁波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主持开展了宁波港口经济圈发展战略研究,为主编写宁波市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倡议行动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