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指引下,我们可围绕质量、效益和动力三大变革,以质量体系、动力体系和制度体系三大体系为重点,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经济建设的重大创新,是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战略目标,是跨越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优化、增长动力转换这一关口的迫切要求,是破解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根本出路,是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征程的经济支撑,也是顺应世界产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大趋势、应对欧美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快工业化”双重压力的必然选择。
构筑现代化经济体系完整框架
十九大报告构筑了一个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价值引领,以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为核心要义,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贯穿主线,以质量变革、效益变革和动力变革为目标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完整框架。在此基础上,根据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基本原理,明确界定了十九大报告语境下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内涵。
从生产力层面看,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四要素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物质基础。在这四个要素的关系中,突出实体经济的目标导向定位,是为防止脱离实体经济轨道、“脱实向虚”倾向对国民经济的伤害;坚持科技创新是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驱动力;加快现代金融是不断为其健康持续发展“输血”;投入人力资源则是为了更加有效发挥智力支撑。
从生产关系层面看,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保障。三个“有”的有机结合,是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成熟的目标要求,也是适应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条件。
构建质量体系,坚持问题导向,针对存量和短板开药方
在五大发展理念指引下,我们可围绕质量、效益和动力三大变革,以质量体系、动力体系和制度体系三大体系为重点,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一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振兴实体经济为重点,提高供给体系质量。推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增长点并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运用一切手段鼓励传统产业优化升级,促进产业集群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打造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加快发展和迅速提高现代服务业的水平;发挥人力要素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和工匠精神。
二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基础环节。“三农”问题任何时候都是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城乡融合发展,是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总要求的有效方法和路径。
三是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空间支撑结构。发展中的不平衡问题,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发展不充分,这既是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需要花大力气去纠正的问题,也是进一步发展的潜力所在。区域协调发展应该根据各区域发展的实际情况,分门别类制定差别化的经济政策: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要用各种扶持政策促进其加快发展;对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需要通过深化改革重塑激励机制和发展动力,使其焕发青春活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对东部发达地区,则应要求其尽快进入创新引领发展的轨道,率先实现地区优化发展,率先启动进入基本现代化的第二步战略。未来应根据“时空压缩、增加密度、减少分割”的经济地理重组原则,鼓励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市民化进程。
构建动力体系,通过内外部双动力双引擎,产生溢出效应和更多增量
就内部而言,以创新为引领,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提供战略支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塑造更多依靠创新驱动、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性发展”。创新驱动发展可以促使我国在全球经济舞台上的角色、功能和地位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在角色上,会由追赶者变为赶超者,甚至变为领跑者;在功能上,会由技术标准的遵守者和跟踪者,变成游戏规则的制定者;在市场地位上,将由追随者和弱势者,变成垄断者或寡头竞争者。这要求我们掌握新技术的源头,必须经历时间更长、花费更多、风险更大、更艰苦的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过程。
为此,必须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强化基础教育和基础研究,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同时,要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化方面,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知识产权法、企业家精神的作用。就外部来说,利用国际市场,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良性循环机制。开放带来中国的全面进步。过去中国在全球化中取得了巨大的红利。当前新一轮基于内需的全球化浪潮正在兴起,中国要利用自己的内需优势,形成发展的自我强化机制和良性循环机制,吸收全球先进的高级生产要素,为我国发展创新经济服务。借助“一带一路”建设,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通过建立和完善以我为主的全球价值链,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构建制度体系,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制度环境就是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环境。就是要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重点是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
一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为现代化经济体系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二是支持民营企业发展,通过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在非营利性活动中发挥主体角色,为市场发展提供充足的外部经济性。三是通过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投融资体制改革、税收制度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营造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