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南京国际青年文化中心中华厅,52所在宁高校,我市11个区和江北新区、各相关部门负责人悉数到场,共同谋划一件大事:南京市与在宁高校“两落地、一融合”(即科技成果项目落地、新型研发机构落地,校地融合发展),共同打造充满活力、更具竞争力的创新生态链。
南大:布局“一体、两翼、多点”基地群
最近,教育部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简称“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江苏15所高校入选,其中12所在南京。
南大入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A类,15个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中科院院士、南大校长陈骏说,这几年,南大在南京率先把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建在各区产业园区,将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创新成果深深地扎根在南京大地上。接下来,深化校地合作,南大的布局是“一体、两翼、多点”的基地群,即以栖霞仙林校区和南大科学园区为主体,以江北新区、江宁区为拓展,其他地区多点辐射。
比如,将在仙林校区规划建设南京微结构国家实验室、脑科学研究院、地球探测工程中心、极端性能信息器件国家重点实验室和江苏省超构材料重点实验室等一批重点研发机构,与栖霞区共同推动仙林大学城向“双创”科技城转变等。
陈骏透露,入选“双一流”大学后,南大将瞄准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生命科学等前沿科技领域,围绕10个左右引领性的重大科学前沿问题和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难题,加强协同攻关,力争取得新突破。希望政府支持南大等入选高校打造一批世界一流的基础学科群,汇聚一批全球顶尖的研发团队,支撑引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
东大:三成本科生、四成研究生留在南京
“2016年度省教育厅统计的科技服务江苏9项指标中,我校有7项位列全省高校第一。东大30%本科生、40%研究生毕业后均留在南京,校地互动合作更是成效显著。”同样是“双一流”大学,东南大学党委书记易红介绍,南京是东大一直以来最为重视的政产学研合作阵地。作为技术支撑单位,东大与南京国电南自、奥联汽车等企业合作,获33项江苏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项目立项。
对于下一步的“落地融合”,易红给出的关键词是“共赢”。他说,东大下一步的科研重点工作包括重大工程结构耐久与健康国家重点实验室、生物健康重大基础设施和人工智能领域新型科研机构筹建以及与江北、江宁合作等方面。与南京市重点合作方面,东南大学将继续积极落实和推进学校与江北新区的全面战略合作,加快江北创新研究院建设,推进生物研究中心、集成电路产业服务中心、智慧城市江北研发基地、智能网联交通研究中心、城市地下空间研发平台等创新平台建设,并建设各类运行载体和创新示范基地。推进与江宁全面战略合作,深化未来网络与通信、医疗与健康、智能制造、建筑工业化、人工智能等领域合作,共建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实现区校互惠共赢发展。
南工大:在江北建立创业学院、产业学院
鼓励教师将成果作价投资入股企业,从2004年奖励完成人70%不断提升至2012年的90%并沿用至今——南京工业大学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上一直都是大手笔。
南工大党委书记芮鸿岩介绍,在政策体制的激励下,仅“十二五”期间,南工大就有300多项成果得到转化,其中三分之一在宁转化。全校教师参股、控股了100多家学科型公司,各类学科型公司销售收入超过300亿。此外,南工大还依托优势学科和研究机构的行业地位,推进集成和共享,鼓励企业将研发中心建到学校,形成总部集聚优势,目前在学校模范马路科技创新大楼就集聚了数十家企业研发中心。
对于下一步工作,南工大还是把目光聚焦在江北新区。据透露,南工大将在江北新区组建人文社科与理工科交叉的社会发展研究院,建设江北新区科技创新智库基地,全面汇聚江北地区高校的智力资源。同时,打造“硅谷与斯坦福”发展模式,建设创业学院、产业学院,为产业发展输送高端人才,在江北新区海峡科工园设立产业园,打造高端装备制造设计品牌等。
南工院:下月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学院
今年6月,国家正式公布2017年双创示范基地名单,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唯一一所高职院校入选。学院院长谢永华介绍,学院打算在仙林大学城校区建立2万平方米的双创示范平台,下个月,还将成立创新创业教育学院,聘请企业老总当兼职老师,让学生一入校就接受双创教育。同时,从学生中挖掘一批有创业意识的典型重点培养,争取大学期间有产品,一毕业就落户南京进行产业化。
同样是应用型高校,金陵科技学院主动融入南京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需要,确定了“南京战略”。金陵科技学院院长聂影说,学校与中科院软件所合作成立的南京软件研究院,已在操作系统、人机交互、智慧农业领域布局,针对南京市操作系统开发人才空白,举办卓越工程师培养项目,已完成四届共计110余学生的培养工作,供不应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