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已经迈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按照住建部6月份的部署,到2020年底,包括南京在内的46个重点城市要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留给46个重点城市的“备考时间”已经不多。
在这场需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全民参与的“环保战”中,要提前开展生活垃圾分类投放、收集、运输和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先行先试的南京准备尚不够充分。剩下的“备考”时间里,南京显然不能观望踟蹰——抓紧立法推进,前端发力,后端提升处置能力,壮大完善环保产业链,是必行之道。
前端引导:全城36万户居民“攒积分兑好礼”
从垃圾分类的源头着手,南京,让大众做好这件“最难的简单事”虽无强制,却在意识上注重培养倡导。周末,位于南京雨花街道阅城国际小区的“垃圾分类服务中心”,前来“买”生活用品的居民络绎不绝,然而在这里消费不能用人民币,只能用积分。
雨花街道综合行政监察执法大队科长郑海青介绍,获取积分的方式只有一种,就是参与可回收物分类。他们为每家每户分发了二维码卡片,居民在周末指定时段前往小区广场投放可回收垃圾并出示卡片,经工作人员手机扫描,就可以根据垃圾种类、重量算出相应积分。
八卦洲一家积分兑换超市里,市民正凭借垃圾分类换来的积分“买”日用品。(席航飞摄)
这种“鼓励政策”同样适用于农村地区。在栖霞区八卦洲,垃圾收集员逐户上门收取垃圾的同时,除了完成积分扫描,还进行宣传督导。村民们分类不够规范,收集员便运用“专业知识”,当面“手把手”帮助村民重新分类。此外,八卦洲还设有8个积分超市供村民“以分换奖”。村民童先生笑着说,平均算下来,自己每个月可以通过垃圾分类“收益”近百元。
源头分类的积极性还得益于专业企业在“前线”的不懈努力。通过政企合作,南京志达科技环保公司入驻南京多小区,采取多种方式号召居民参与垃圾分类。
步入挹江门街道的金阜雅苑小区,入门便是该公司为小区设置的垃圾分类公示栏、宣传牌。公司宣传员的工作除了入户宣传、答疑解惑等基本内容,还要思考如何把垃圾分类工作推向纵深、细化:比如,针对“厨余垃圾”收集这一难点工作开展定点投放,引导居民开袋投放;针对个体经营者普遍不愿回收低值再生资源,宣传员还想出了专题活动回收和“低值回收点”的双回收机制,引导居民主动将家中的低值再生资源拿到兑换点,实时换取日用品、蔬菜、米面油等。
从南京市城管部门的数据看,目前采取分类回收进小区、积分奖励、市场化运作等方式,全市已打造垃圾分类示范小区550个,覆盖居民36万户。
但从某街道的数据来看,“积分奖励”的效应却参差不齐:有的小区参与用户可以达到90%以上,有的小区却只有44%左右,这又是为什么呢?
后端处理: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待完善
“‘鼓励政策’之所以会出现不同效果,与居民理念有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认为分类后的垃圾会被‘一包带走’,前端分类显得没有必要。”某街道工作人员道出了实情。
所以,前端引导垃圾分类还只是“招数”,真正体现“内功”在于后端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上。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建设齐备了,政府才有“底气”向居民强制要求垃圾分类,“做好垃圾分类工作的顶层规划”,也是“大考”的必答题。
不分类的情况下,垃圾往往只有两种处理方式:填埋与焚烧。“眼不见心不烦”的填埋不算是处理垃圾的好办法,它不仅浪费土地资源,还存在污染土壤和地下水的隐患。垃圾在焚烧时会产生一种带毒性的脂溶性物质——二噁英。
如果垃圾分类到位,能减少待焚烧垃圾中混杂的厨余垃圾、可回收物,从而提高垃圾燃烧热值,更多地节约利用资源。为了避免焚烧污染,焚烧厂需要加大投入,配置多种设备对排放物进行无害化处置。往好了看,焚烧垃圾节约土地,还能发电。如在光大环保能源(南京)公司,1吨垃圾焚烧可发电500多度,居民们恐怕不知道,用的电都是自己“生产”的。
目前,南京市生活垃圾处理主要依托江南、江北、高淳三个焚烧厂和六合一个填埋场,以及与江南、江北焚烧厂紧邻的两个灰渣填埋场。生活垃圾处理能力正常情况为每天8000吨,基本上,南京城的“消化力”可以做到“日产日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