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型经济与加工型经济、服务型经济与知识经济并称为四大经济类型。不同的经济类型和地区,因其资源禀赋、内在规律、发展内涵以及发展路径等条件的差异,赋予了中小企业不同的发展特征,决定了中小企业不同的发展路径。在以资源型经济为主导的地区,受其内在规律的支配,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产业结构不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人才匮乏等问题。这不但构成了中小企业鲜明的资源型经济的病态特征,也造成了其发展中的一系列现实困境。
(一)产业结构单一与初级化。资源型产业部门是资源型地区的核心产业部门,在财政收入、经济总量以及就业等方面往往占据着主导地位。以资源的采掘与初加工为主要的产业体系和产业链条,吸附着大量的中小企业与民间资本。以山西为例,以煤焦为主的产业结构中集中了全省中小企业经济总量的70%左右。技术门槛低、布局分散、产品结构趋同,初级化问题严重。焦炭、生铁和钢材等产量占全省总产量的80%以上。产业结构的粗放、初级化和单一化特征明显。与此同时,现代农业、服务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等新兴产业投资不足,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
(二)要素瓶颈制约严重。中小企业在融资、土地供应、项目供应和人才供给等方面都普遍存在着要素供应的短缺,严重制约着中小企业的发展。尤其是在融资方面,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两高一难”问题,即交易成本高,监控成本高,债权维护难。一方面中小企业融资难受其还款能力和信誉不良的影响;另一方面,受所有制等制度因素的影响,也使得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三)企业整体素质不高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资源型地区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和人才匮乏问题,导致企业整体素质不高,抵御风险能力较差。以山西为例,以煤焦产业为主的传统产业领域和新兴产业领域的中小企业,整体素质不高,企业规模偏小,装备水平落后,管理方式陈旧,科技含量不足,自主创新能力不强。
(四)政策环境不宽松,支持和服务力度不够。缺乏有效的政策支持,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比如:配套政策不充分,落实不到位;产业政策和环保政策变化快,缺乏稳定性与权威性;政务环境差,政策服务与扶持力度小;对民营企业吃拿卡要现象普遍存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