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沃锐猎头报道:青岛第22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青岛卫星会青岛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国际化特点的交通、商贸、工业、海洋科研、旅游等城市特色,对研究中外文化碰撞和交融对城市发展道路的影响,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本次会议共设置有5个议题,分别为:从渔耕村落到国际知名城市:青岛城市化的历史背景、发展进程及其影响;青岛制造之路:工业化在青岛城市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商贸立市:青岛的经济腹地与海外市场;记忆中的海洋:青岛与中国海洋事业的兴起;档案在历史研究中的独特价值及其开发利用。
青岛国际化具“后起”特征
在本次会议中,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孙立新提供了一组数据:从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清政府决议在胶澳设防到1949年青岛解放,在近60年的时间里,先后有美、英、俄等14个国家在青岛建立了领事馆(署)、总领事馆或代表机构。在他看来,众多外国领事馆的进驻,充分说明近代青岛已与国际社会发生了广泛接触和交往。不过,他认为,与广州、上海、武汉、天津、烟台等“通商口岸”相比,青岛的国际化还是有较大差距的,而且颇具“后起”特征。
胶澳设防,意味着青岛城市化起步
“青岛的现代化真的发端于德占青岛时期吗?我不这样认为。”中国海洋大学教授朱建君说,胶澳设防不仅标志着青岛建置的开始,而且也是青岛城市化的起点。
朱建君说,清政府曾设法在德占青岛设立中国海关、开办银行、组建商会、主办报纸、合作办学,使得德占时期青岛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城市文化带有中国色彩,并在客观上促进了城市化和中西文化交汇。她说,那时的青岛绝不是荒僻的渔村,而是呈现出了一个市镇的面貌。此外,胶澳设防后在青岛形成的港口市镇,对于后来青岛新的城市化绝非没有意义。
近代青岛,从渔耕村落到国际名城
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社科学院的柳敏就近代青岛的城市化历史进程进行了发言。从渔耕村落到国际名城,柳敏就每个时期的青岛的历程进行了分析。
她认为,城市化进程中,让青岛地理环境发生变化,除了总兵衙门和天后宫外,青岛传统乡土符号几乎一扫殆尽,新型的市政设施和公共设施不断丰富和完善。其次,经济结构转型,城市聚集了高密度的人口和社会经济活动,是工业、商业、交通、文教的集中地,影响面广阔。同时,生活方式也随之更新,开埠之前青岛乡民自给自足,但开埠之后,城市里的衣食、消费、娱乐、交往的新方式也体现了出来。
商人活动,极大推动城市发展
青岛位于山东半岛东部,是近代山东重要的商业中心和对外贸易中心。随着青岛的建置、开埠、胶济铁路的开通以及优良的港湾条件,青岛的商业活动日渐繁盛,商人逐渐成为推动近代青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山大历史文化学院的曲春梅认为,青岛商人的经营活动与青岛的经济发展互为动力,开埠后的青岛为商人的经营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商业环境,商人的经营活动又进一步促进了青岛工商各业的发展。本报记者 郝园园 议在黄海饭店举行。英国、德国、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以及国内专家学者共42人齐聚一堂,围绕“青岛的城市化和国际化”这一主题进行沟通和交流。